2008年10月31日
吉他手是什麼?
吉他手是什麼?琵琶說:用手彈吉他的人就是吉他手。 「廢話!」你一定這麼想。 其實,答案真的就是如此簡單。 但是,我想你一定不只是想做一個吉他手而已,對不對?哈哈!我想你一定想做一個「好的」吉他手吧?(說穿了,是想做出名的吉他手啦!)
被我猜中了喔?好吧!不管你做「好吉他手」的目的是把美妹,或者就是純粹愛show,也許是熱愛音樂,或純粹好玩。無論如何,要做一個「好吉他手」,不僅要用手彈吉他,更要用「心」去彈吉他! 這樣說會不會太抽象?
首先,你要學會如何「聽」。張開你的毛細孔去聽,不只是用你的耳朵,還要用你的身體。
音樂有三個大部分:旋律、合聲、節奏。
放一片你最喜愛的CD,試著用嘴吧哼出旋律,耳朵傾聽和絃,身體隨著節奏而搖擺。你甚至可以幻想你背著吉他,站在10萬名觀眾的舞台上狂飆。
不斷的這樣訓練自己,讓音符徹底的從頭灌到腳底,同時更讓自己的肢體語言隨時調適在接受任何一種音樂洗禮的狀態下。
相信我,我曾經和幾個好朋友,用墊枕當打擊樂器,不斷的利用不同的UP-BEAT & DOWN-BEAT 來破壞自己的慣性,進而訓練自己的肢體反射動作。
這對日後大家練習「即興演奏」會有粉大的幫助喔! 不要害羞,怕別人看到,以為自己是瘋子。無時無刻,在公車上,在捷運上,走路,跑步,你都可以試試看。哪怕是用聳肩來作節奏訓練, 或是用手掌交互打擊你的大腿,都可以使你的肢體得到呼吸,也會增加你的律動感。
順便一提,如果大家有到紐約TIME SQUAR,千萬去看看當地的SIDE-WALK BAND,他們拿了幾個水桶當打擊樂器,當街就表演了起來,其技術之高超,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聽」是很重要的,「聽」是要做一個「好吉他手」的最根本基礎。 人類的腦子就像是個超級答錄機,會不斷的紀錄你所聽過的音符,怎麼樣的和絃,用什麼樣的音,用什麼切分拍,同時又有幾千萬的排列組合,隨著你的情緒,或是你的環境而改變。 所以,從今天開始----請「聽」!!!
尋找自己的調色盤
吉他跟別種樂器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手的觸感」。 不管你用什麼超級效果器,或是什麼百萬名琴,最後讓人感動的,人就只是從你心裡所激發出來的「手的觸感」。 ERIC CLAPTON 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閉上眼睛聽他的吉他,感受他「手的觸感」,就像是在聆聽一個詩人吟詩。基本上,我稱之為「會說話的吉他」。
一個好的吉他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要創造一個「可辨識的聲音或招牌」。 他代表一個音樂個性,代表一個個人創意,代表一個意識型態,代表你要說的話。 簡單的說:你可以像VAN HALEN一樣狂野,也可以像EARL KLUGH一樣充滿了陽光與沙灘,可以像PAT MATHENY一樣的空靈,更可以像ERIC CLAPTON 一樣的娓娓道來。 所以,你必須開始尋找(如果你勵志要做好的吉他手的話),尋找你自己的音色,尋找你自己的語言(樂句),尋找你自己的表演方式,尋找你自己的調色盤。 否則,充其量,你只是---樂匠!
要做NO.1
酒哪不夠讚,怎能NO.1? 要做NO.1,就得不斷的練習。LARRY CARLTON有一次被採訪時,曾說過:「有些人常看我的名字出現在很多專輯上,會說:多幸運的傢伙啊!其實,一部份是幸運,但最重要的是,我已經39歲了,但是過去幾年,我幾乎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過練習!」 其實這是做任何事情能成功的不二法門。 但是,練習必須要有方法的。
千萬不要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你不能一下子練習GEORGE BENSON的手法,一下子又練習.B.B.KING。 我不是說你不可以都學會他們的手法,而是說,你不能一個小時之內(或甚至一天內),一下子練這個人的,一下子又練另外一個人的。 專心的訓練自己進入一種「手的觸感」,完全融入後,再去接觸另一類型。要用心的去跟你所模仿的對象一同呼吸,一同感動,甚至一同HIGH! 當然啦!如果你習慣腳踏兩條船,又可以應付自如,那我就沒話說囉!
鎖定一個模仿的對象,很認真的的去學習,這樣才能得到精髓。 我年輕的時候,收集了很多LARRY CARLTON的LIVE VIDEO,每當夜深人靜時,我總會帶上耳機,聽他「手的觸感」(用耳機聽特別明顯,就連凸搥都聽的一清二楚),看他手指滑動的方法,甚至觀察他什麼樣的彈法臉上會有什麼樣的表情,注意到其他團員給他的刺激如何影響他當時所用的樂句與節奏。 就這樣,我學習到他一些語言,而且深值血液裡!
當然,我後來又學習了其他大師的手法。但是,我總覺得LARRY CARLTON算是我的啟蒙。而經由這樣的模擬(練習),我有了「琵琶地下專輯」。 不管琵琶手彈的好不好,或者你喜不喜歡,重要的是:我有了自己的風格。
我有了「可被辨識的聲音」。
你,要不要試試看?
祝福你囉
做個有辨識度的吉他手
不騙你,琵琶還超級喜歡「亂彈」這個團ㄝ! 我無意替他們做廣告。雖然琵琶跟他們實在有夠熟。 最主要的是:我覺得他們是一個「有辨識度」的團。 這符合琵琶一貫的主張。
吉他手如何能有「辨識度」呢? 除了高超的技巧,個性化的音色(TONE),感人的言語(樂句),還要有一點,就是:無懈可擊的自信心!如果說硬一點,就是「非我不可」的霸氣! 你必須確定(至少說服自己):我是無可取代的! 五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看過一個慶祝LES PUAL生日演奏會的LIVE VEDIO,LES PUAL就是那個創造LES PUAL吉他的傳奇人物。當天同台表演的有:LES PUAL、VAN HALEN、B.B.KING、DAVID GUMORE、還有一個創造雙手彈法奇蹟的年輕小伙子(我突然忘了他的名字)。 我發現了那個年輕小伙子在與B.B.KING對彈時,臉部表情的扭曲,肢體搖擺的不自然。 其實就技巧而言,他早已獨束一格了。可是或許是對大師的敬畏,或是面對明星吉他手眾聚一堂的怕輸心態,使他當天表演極度失常,凸搥一缸! 這就是缺乏霸氣!
一個好的吉他手,必須相信自己的演奏是NO.1的。哪怕是與你同台的是超級吉他手。 你必須相信:你自己的故事只有你自己才能說得出來! 他說的是他的,雖然精采,但是,那是--他的! 你的故事--只有你說的出來。
窮吉他手有窮吉他手的辦法
窮吉他手有窮吉他手的辦法。
一定有些人會嫌自己的吉他不夠好,或是嫌自己的效果器音色不夠新,甚至一直想買一個新的音箱卻苦無預算。別煩惱了! 窮吉他手有窮吉他手的的辦法。
離開紐約的前幾天,我在sea port 正好看到一個 blues 的festival。那是一個由很多樂團共同參與的盛會。在那天下午的表演中,我看到了很多吉他好手。整個台上台下,high 成一團,每個樂手都賣力演出。 但是信不信由你,在我看到的吉他手中,絕大多數所用的效果器,依然只是我們在台灣一般人所用的boss小顆的效果器。這絲毫沒有影響表演的音色,更沒有降低表演的品質。 所以我說窮有窮的辦法。 善盡你現有的裝備。 停止抱怨你沒有好吉他,停止抱怨你沒有好效果器,更不要說你沒有好的音箱。我並不是說那些是不重要的,但是在你能更新你的裝備之前,請善盡你現有的裝備。
我在一個叫CBGB 的pub 裡看過一個吉他手,他表演時,甚至連一顆效果器都沒有,完全只用音箱上面的音色。但是他所彈出來的內容,說實在,還真令我汗顏!前一陣子,我去參加SONY 唱片公司的尾牙,我遇到了董運昌。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莫文蔚「愛情」那首歌。我說:「你那首歌彈得很有味道啊!」董運昌笑著說那天他試了很多吉他,都覺得音色不對,最後還是用張洪量的尼龍吉他才完成那首歌的。而聽說,那把古典吉他,價值沒有超過3000元新台幣! 好的器材的確會替你的音樂加分,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手的觸感」。 你們說:對不對啊?
做革命家
想做一個革命家嗎?
恭喜你!19、20世紀的革命家是要拋頭顱灑熱血的。現在,只有在豆芽國度裡,作任何革命是不需要流血ㄉㄝ!
我始終以為,要做一個吉他手,不但要承先(盡量模仿大師們的風格),更要啟後(要勇於創新,勇於作一個豆芽革命家)! Miles Davis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音樂變化多端,不拘泥於一個特定的模式。我想除了不斷的練習之外,還得靠一顆不斷想革命的赤子之心。
你有想過將12弦吉他的弦分別裝在兩把吉他上,分成兩個track 來錄一首歌嗎?你有想過將破音器上面EQ 的中音加到底,一直到你的耳朵幾乎受不了過嗎?你有想過將手帕墊在bridge 前,彈出一種你從來也沒聽過的悶音嗎? 試著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
有一天,在一個小pub 裡,我看到了兩個吉他手討論著要用什麼樣的姿勢來彈一個funky rhythm。我看到他們認真的比畫著,突然想到John McLaughlin 。我在一個教學錄影帶裡,看到他批評自己的右手,他說:「我的右手PICKING很糟糕,所以我盡量用我的左手來彌補。」 我想,盡量去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不但是要創新,更是要彌補自己天生的缺憾。我的意思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換做是別人,可能在練習的過程中氣餒了,甚至根本就放棄。但是John 卻想到用左手來彌補右手的方法。這何嘗不是一種革命? 不要太在意什麼姿勢是正確的。當然,如果你能用「傳統」的方式彈好吉他固然不錯,但是,如果不行。找一個讓自己舒適,能發揮感覺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別理會那些學院派的人。
作革命家!
彈「蝦米」吉他?
其實,有時想想也蠻好笑的。吉他彈了這麼多年,但是每當被人問起:「琵琶手,你是彈哪一種類型的音樂?」我就開始苦惱,不知該如何作答。
我彈的是「蝦米碗糕」吉他ㄋㄟ?說真的,我也不知道ㄝ! 別管他是「蝦米碗糕」了,只要你喜歡聽,不就好了?
有時想想,這跟一顆蛋是一樣的。你知道,一顆蛋可以有多少種的煮法嗎?不同的廚師,有不同的煮法;不同的吉他手,當然也會有不同的彈法。開始,你一定會從荷包蛋、煎蛋、炒蛋、水煮蛋、蒸蛋、滷蛋、茶葉蛋做起,可是,日子一久,你就會開始去想辦法創新蛋的煮法。於是,你可能就會想出所謂「三色蛋」、「混蛋」等等……最後甚至多得你都叫不出名字來。那也無所謂,反正好吃就行了!
其實,彈吉他也是這樣的。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練習了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或說樂句),但是一旦當你融合了那些樂句,他就是屬於你的了。不必在乎它的名稱,也不必理會他是「蝦米碗糕」?重要的是,你已經煮了一顆「好蛋」! 這樣,你會不會覺得好過一點?從現在開始,你不必去知道什麼是jazz?什麼是rock?什麼是country?什麼是folk?你更不用去背:誰是屬於acid jazz?誰是heavy metal?誰又是hip hop?那些事情,讓喜歡貼標籤的「專業人士」去做吧!
對你我而言,音樂,充其量只是「一顆蛋」而已。
做杜鵑,不要做鸚鵡
每個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音樂。相同的,每塊不同的土地,就會產生不同的樂風。我始終認為:真正好的音樂創作,是必須與泥土結合的。 泥土,是創作的泉源!
你到了南台灣,享受南台灣人的熱情與豪邁,然後,你會覺得「你是我ㄝ兄弟」是最能展現草根風情的調調兒。你到了百老匯,看了華麗無比的舞台劇或歌舞劇,你才能真正呼吸到「NEW YORK,NEW YORK」這首歌的背景。你到了大陸,那樣悲壯的紅色土地,聽一聽「梁祝」,或許更能理解一個古老生命群的胸懷。 音樂與泥土,是密不可分的。
我的一個漫畫家好朋友蕭言中,去了一趟紐澳良回來以後,不可自拔的愛上了爵士樂。他帶了兩張CD 給我,興奮的告訴我他在紐澳良的小PUB 裡,看著傳統爵士樂團的表演。那個有百年歷史的小PUB,沒有空調,而且場地很小,每次表演都擠得水洩不通,而且每個人幾乎都是香汗淋漓的。但是,沒有人在意,也沒有人抱怨。大家似乎都沉浸在那種分圍之中。我想,就是因為他去了那裡(紐澳良可以說是爵士月的發源地),享受了當地的風情,呼吸了那塊土地,才能真正的懂得享受爵士樂,也之所以才會愛上爵士樂。 我無意說你在台北不能聽爵士樂,離開了海灘你就不能聽拉丁音樂,非到歐洲或俄羅斯你無法欣賞古典樂。我只是想說:音樂、泥土、人中間所產生的微妙關係,而三者所融合的,正是樂手音樂靈魂的引爆點。 換句話說:沒有70年代世界意識型態的衝突,沒有嘻皮的反傳統,就不可能出現會撕裂靈魂的THE DOORS 樂團。 「亂彈」這個樂團,曾經嚐試用歌仔戲的樂風加上FUNK 的節奏,創作一些音樂。我覺得那是很好的革命。瘋子(亂彈的吉他手),利用一些特殊的指型,加上帶有破音效果器的音色,用電吉他彈出了一些屬於亂彈的獨特觸感,令人印象深刻。不要只是一味的模仿樂句,也不要只是跟著別人的風格悸動。 用泥土和自己來創造音樂! 做杜鵑,不要做鸚鵡!
有些演唱會
今年聽了幾場演奏(唱)會,有的感覺很high,有的令人嘆為觀止,有的令人回味無窮,也有的聽到睡著。音樂總是這麼有趣的! 渡邊貞夫(Sadao Watanabe)果然是老當益壯,感覺上雖然有些凸槌,但是整場演奏會流暢度仍然十分華麗。他特殊的拉丁風味,在亞洲樂手中間,實在可稱之為佼佼者。 唯一令我遺憾的是:十幾年前當他第一次組團時,在渡邊貞夫的樂團裡原本有兩個吉他手,但是這次卻只來了一個。而我比較欣賞的那個沒來!不過直得一提的是:這次來的吉他手,他在演奏會中表現極為優秀,比起十幾年前我第一次聽他表演,進步了不知千百倍!真是令人欽佩!
蘿拉費琦(Rolla Fygi)則是展現了他親和的一面。雖然感覺上聽爵士樂演唱會一向是比較靜態的,需要安靜用心的聆聽,但是蘿拉費琦卻硬是讓整場演唱會笑聲不斷。尤其是節目尾聲那段樂團用號嘴一起做Big Band式的演出,實在是令人捧腹大笑,就連蘿拉費其本人唱著唱著也都忍不住笑了出來。這種表演方式倒真是值得一學,在輕鬆的氣氛中,聽完蘿拉所帶來的爵士樂曲,真是一大享受! 而蘿拉費琦這次所帶來的吉他手,表現的中規中矩。他standard jazz吉他的內孕,從他獨奏的幾首歌中表現的一覽無疑,也是一位不錯的吉他手。
Steve Via 的演奏會想當然爾的尖叫聲不斷。超高演奏的技巧,超級華麗的表演,加上樂團素質之強勁,使得整場演唱會一直維持在沸點,從頭到尾絕無冷場。觀眾在嚴肅的國父紀念館演奏會廳裡的狂熱,超越我所在那裡看過的任何一場表演,他們就像是幾乎要將屋頂掀掉般似的。尤其是過了中場以後,幾乎所有的觀眾都站了起來,沒有人能躲掉那種狂野的氛圍。坐我身旁sony 唱片公司的總經理李岳奇以及超級吉他手李庭匡,也都情不自禁的跟著觀眾狂呼了起來。這實在是一場high到極點的演奏會! Steve Via 的吉他技術之精湛當然不在話下,相信不用我多介紹。但是我覺得大家應該更注意他的performance(表演方式)。從他彈吉他時面部的表情,豐富的舞步,甚至他的一舉手一投足,觀眾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從他身上所散發出的那股無可抗拒的魅力!聽他的吉他聲,像是從內心到身各個部位甚至一直到指尖,狂野而毫不猶疑地散發出來。那就是之前pipa 曾說過的肢體語言。我想他會成為吉他大師,不但只是他的技巧高超,更且是在表演時,他所為觀眾們帶來的釋放感,使他在本世紀的吉他名人堂裡,享有崇高的地位! 這次Steve Via 所帶來的鼓手,也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的鼓讓人覺得興奮卻又不輕浮,實在堪為後輩學習!另外一位吉他手,一手彈吉他一手彈鍵盤,表演時的風采,也令人映像深刻!!
哈哈….沒去聽演奏會的人一定很羨慕喔?那沒辦法囉,誰叫你沒去! 所以ㄚ,下次有精采的演奏會一定要好糠倒相報,大家告訴大家。聽完再彼此交換心得,畢竟它山之石,可以攻錯!!
大師的台北行
聽Bob James (爵士樂鋼琴大師)的演奏專輯是一種享受,看他的演奏會更是夢寐以求。那麼,如果在一個小酒館裡,就挨在他身旁,聆聽他沒有經過rehearsal的表演的話,那可真是值回票價了!
4月,一個下著大雨的晚上,在沒有宣傳的狀況之下(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Bob James 悄悄的來到台灣。在台北一間名叫brown sugar的小酒館裡,與另外幾個來自不同國籍的樂手,就這樣jam了起來。 我無法跟你形容我有多麼的興奮,這是多難得的機會ㄚ?Bob James在台北,而且就在我眼前表演ㄝ! 那天雖然下著大雨,但是觀眾的熱情跟樂手們的音符,早就澆息了雨意。Bob James雖然年紀不小,可是他演出之賣力,以及音樂的豐富性,實在是令我們這些後輩所望塵莫及的!尤其是在jam時他對其他樂手不論是音符,和絃,節奏所做出千分之一秒之內所彈奏之回應,在在顯示這位大師對音樂之深厚涵養! 與他同來的吉他手是一位韓國籍的年輕人。他彈奏的手法及音色像極了另一位吉他大師-Pat Metheny。雖然感覺上音樂內容有點不一樣,但是處理音樂的手法是一樣的。而且這位吉他手所演奏的感覺是自然的,不矯情,不做作,令人讚賞。與我同桌的兩位台灣鋼琴大師-洪芸慧,洪瑞琦,亦稱讚有加。 實在是一場令人回味無窮的演奏會!!
說到令人回味的演奏會,卻就想到一場令人乏味的演唱會。唉!我這樣說不知道會不會被主辦單位給殺了?可是,可是…..我是無辜的!! 你相信嗎?演唱會剛開始第2首歌,我就睡著了!哈哈!我真是…… 那場演唱會的吉他手也是乏善可陳。 你是不是想問我到底是誰的演唱會ㄚ? 該怎麼說ㄋ?就這麼說吧!她是一位日本籍的女歌手,姓李。 算了!別提這個了。我突然想到前陣子去看了一齣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這裡是香格里拉」。我記得那齣戲是由I.C.R.T著名的DJ-Tony Taylor所編曲的。說實在的,個人認為那齣戲的音樂是非常成功的。 雖然Tony Taylor是外國人,但是他所編寫隻音樂卻不失本土味。而且其曲風又很「舞台劇」,與戲劇本身也極為搭配,可稱得上是年度經典之作!
哈拉吉他卻哈拉到舞台劇了,真是撈過界。 哈哈!趁我這匹脫韁的野馬還沒跑遠之際,還是趕快就此打住吧!不然25日我去看完相聲,搞不好又要寫一篇「說學逗唱評相聲了」!
6歲,會不會嫌太早?
6歲,不嫌太早嘛?
今年剛滿8歲的陳正軒,以學吉他半年的經歷遠征日本參加第二十二屆少年吉他大賽,在抱病上場比賽的情況下,摘下幼兒組的冠軍金賞,揚威東瀛。 這個話題,昨晚在bbs站上引起廣泛的討論。
一個6歲的小孩學吉他會不會嫌太早呢?
6歲的小孩盪鞦韆會不會太危險呢?
6歲的小孩溜滑板車會不會造成兩腳發育不均衡,以至於造成將來長大長短腳呢?
6歲小孩玩電動玩具會不會造成手部肌肉運動過量,或者眼部過勞而近視呢?
6歲小孩會不會因為吃湯圓咀嚼不仔細,而一不留神被噎到,以至於造成不必要的意外呢?
6歲小孩會不會因為玩躲避球,一不小心被扎到那部位,以至於造成終生不育呢?
「我只是想試試!」 陳正軒的答案到是簡單的很。
是啊,他只是想試試罷了! 別喝止孩童們玩耍,大人們只不過是用另一種方式嬉戲罷了! 這樣說你會不會好過一點? 話說回來,對琵琶來說:6歲,真的有點早呢。
唉!對一個一輩子沒得過吉他大賽冠軍的我來說,陳正軒6歲就得到冠軍,真的,真的是太,太,太早了。
很˙忌˙妒!!!
不過,琵琶從小到大,當然也從來沒參加過吉他比賽呢! 哈哈哈…
手小能練吉他嗎?
手小能練吉他嗎? 常聽到有人抱怨說:「我的手太小了,所以有些和絃會壓不緊。」 也有人說:「我的手太小了,不適合彈吉他。」 琵琶說:「別逗了!」 哈拉吉他手-(12)才提到6歲的陳正軒小朋友遠赴日本參加比賽,得到第一名呢。 相信他的手應該也很小! 我的好朋友,也是超級吉他手-李庭匡(ㄚ匡),他的手也是超級小的。憑良心說:琵琶的手本來就不算大,但是ㄚ匡的手掌跟琵琶的比起來,還更小上一節呢! 但是,這並不能阻礙ㄚ匡成為超級吉他手。相對的,ㄚ匡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與練習,因此,雖然天生一雙小手,確硬是在台灣的吉他界,闖出一番不小的名號! 可見,手小是能練吉他的!
Toto 的吉他手Steve Lukather ,想必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吉他手。我雖然不是他的fan,但是對他的吉他造詣,也是挺欣賞的。 我看了他幾場live video,除了讚嘆他的音樂以外,也發覺到:原來這位國際級的吉他大師,他的手也是超級小的。而且他的手,是典型的「甜不辣手」:也就是說,他的手指是屬於又短又肥的那種。可是,這似乎絲毫沒有造成Steve Lukather的困擾,他依然毫不客氣地拿下某一年(正確年份我忘了),「GUITAR PLAYER」雜誌票選的-全美最佳錄音室吉他手!
當然他的殊榮還不只這些….. 別再埋怨你媽生個小手給你了,他也是很辛苦的才生下你這雙天下唯一的手ㄋ。呵呵…. 如果你真的有一雙小手,那….琵琶在此先恭喜你囉! 你有比別人更容易驕傲的因素了。 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你在一個手掌大,手指長的音樂人前面,從容的表演你的吉他,然後你看到他眼光裡漏出羨慕與欽佩的神情,甚至代有點羞愧與自卑,哈哈哈………..你能說,那一刻,你難道不是天下最驕傲的人嗎? 誰都喜歡做「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的主角,誰都喜歡做酷酷、帥帥、超炫、超猛的最佳男主角。 手小的你,想不想挑戰這「不可能的任務」呢?
加油喔!!
討厭虛偽的另類更甚於主流
忘了是哪位台灣名人說的:「討厭虛偽的另類更甚於主流」! 說得好!! 在音樂裡,什麼又是主流?什麼又是另類呢? 巴哈是主流嘛?五百是另類嘛?四分衛是主流,而陳綺貞是另類? 哈哈哈…..掉入自己所擅長的「音樂」金字塔裡,恐怕這又要吵個三天三夜了。沒關係,有什麼想吵的,去討論區吵去! 暫時跳脫「音樂」的苛疚,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看吧。 梵谷(Van Gogh),這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印象派後期畫家。不知道大家對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他算是主流畫家,還是另類畫家呢? 會不會有人說:梵谷ㄚ…很出名ㄚ…他肯定是主流畫家,跟PRADA,DKNY,一樣出名ㄚ…一定是屬於流行的囉,所以呢,一定是主流。
其實說得好像也很有道理呢!在現代,搞不好有人不知道什麼是PRADA,什麼是DKNY,但是應該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梵谷」是一個著名的畫家! 可是有誰知道梵谷窮其一輩子只賣過一幅畫呢?而且價錢低得可憐!(只夠買幾條法國麵包) 如果照剛才的邏輯來說,梵谷在當時肯定是個另類畫家。 這樣會不會很無聊? 我聽說「豬頭皮」去VIBE(台北的一家小PUB)表演時,被一群觀眾墟了下台。 這實在是很令人難過的事! 豬頭皮是主流?噓他的觀眾是另類? 其實,你可以「討厭」豬頭皮的音樂,但是你不能不承認他的存在。
你看過一個30好幾的女人,穿了一身嬉皮式的長裙,頭上還帶了一朵鮮花嗎?你一定會說:好ㄙㄨㄥˊ喔! 我認識一個記者,他叫劉嘉音,他就是這樣!可是我覺得他的品味,很少有人可即呢!我永遠記得我們一起去漠河時,在車上,嘉音對我說:「小楊,你有沒有發覺北方的老人,穿衣服都很有品味?」 很少有人會這樣描述或形容中國大陸,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老人! 嘉音的確有他獨特的觸感。
我也認識一個20出頭的女生,燙了一捲黑人般的爆炸頭,習慣穿了一身牛仔裝。他叫:ㄚ敏。 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ㄚ敏,你為什麼要燙這樣的爆炸頭ㄚ?」 他笑著回答我說:「楊老師(他習慣這樣叫我),我覺得這像我頂了一套超級Walk-man在頭上ㄋ,好像我身上隨時都有音樂ㄝ…」 我真羨慕他。 我真羨慕他們。 有著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在乎旁人的說法,也不跟著別人的說法。 在他們的意念裡,沒有主流,沒有另類,只是想:活著像自己。 活著像自己!
「討厭虛偽的另類更甚於主流」。 說得真好!!
真的可以一個禮拜就學會吉他嗎?
回想起來,我最早接觸吉他是在我念國中時候,有一天我老妹突然去買了把 800元的古典吉他。並且對我炫耀不知她到那學的 "愛的羅曼史"〈右手分解和弦,左手只按一個音跑來跑去〉。但是我看了卻覺得無聊透頂,也沒有理會。〈大概是我不會彈,所以…〉,後來我連老姐也學會彈 "愛的羅曼史"了。我還是不會…
直到國三的有一天,我到我同學家讀書。他突然拿出一把價值800元的古典吉他,並且彈出四個偉大的和弦,唱了首歡樂年華。我立即視他為天人。並且死記了四個和弦,以姆指撥弦一拍一下。練了幾個小時。書也沒念就快樂的回家了。
回到家,立即迫不及待現學現賣〈雖已經又過了一年多,姐妹們卻還在彈"愛的羅曼史" 〉。我的姐妹們立即欣喜若狂的學走了。之後,我雖也買了本書,學了些指法、節奏。但是很快就到此為止,也沒有繼續練習。直到上了高中後,才又拾起了吉他……
有了和弦表〈真是偉大的發明〉即可完全不懂樂理的人。要在一個星期內學會吉他並非不難。但是學了幾招,過了一年還是那幾招卻是很見…一起加油吧。
宇宙有盡頭嗎?
這是上星期發生在台北的一個小故事。
兩個鋼琴手在午夜的小酒館裡不期而遇。
一位是台灣音樂圈子裡著名的編曲家,曾經得過金曲獎最佳編曲。
一位是他還未滿18歲我就認識他的年輕爵士鋼琴手。
兩個音樂人喝了點小酒後隨性的jam了起來。
自然的音符透過兩雙名家的手,活潑跳躍於鋼琴的黑白鍵中。
突然,
年輕的鋼琴家抬起頭來,望著坐在身旁的編曲家,很不以為然地問到: 「你是認真的嗎?」
編曲家驚訝的回答說:「我是認真的啊!」
年輕的鋼琴家笑了笑,只是靜靜的看著他,然後低下頭去撥弄他的琴鍵。
「怎麼?你不喜歡我彈的東西嗎?」金曲獎大編曲有點尷尬的問道。
「你不喜歡我彈的東西嗎?」
「不喜歡!」
簡短的回答,凝結的氣氛。
年輕的鋼琴手轉過頭去,沒再跟編曲家說些什麼,開始跟身旁的人聊了起來……
年輕的鋼琴手以後會不會變成出名的編曲家,我不知道。
金曲獎大編曲會不會有一天能讓年輕的鋼琴手喜歡,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
再這樣下去,
我也會學著像陳昇一樣,喜歡問人:
「宇宙有盡頭嗎?」
保養吉他吧!
七月的台北,天氣炙熱得像是什麼都蒸發了。
氣象報告不停的播報著:「紫外線指數嚴重地超過正常指數標準」。
朋友說:「哇!熱得快爆了!」
是啊!真是熱得快爆了!
琵琶耐熱,但是琵琶也怕熱,琵琶的吉他更怕熱。
我有一把年紀很大的FENDER STRATOCASTER電吉他,一直是我的最愛。她曾經陪我上山下海,參加過無數次的表演。她曾經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武嶺被冰雹狂打,也曾在澎湖的白沙海灘被烈陽狂曬。
她從來沒有怨言,默默忍受。
直到有一天,我猛然察覺,我該開始好好珍惜她了。
於是,我開始將她冰凍了起來,讓她在家好好的休養。
我小心翼翼的將它放進CASE裡,同時放上一包乾燥劑,以防她忍受不住台灣潮濕的氣候。
而且我盡可能將她放置於蔭涼處,避免直接照射日光,定時的擦拭弦油,以防止琴弦生鏽。同時又用清潔液將她的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清理乾淨,再補上一層亮麗的蠟。
我會不定時的將她拿出來彈上一彈,但是每每彈過之後,也總不忘記拿塊乾淨的布來擦拭,同時補上一點弦油。
現在我真是將她當作是寶呢!
雖然她指板的漆已經剝落了,琴身也因為長年演唱會撞得東一塊西一塊。但是我仍舊認為:
她是我的最愛!
天氣熱得快爆了,你是不是也該買點保養品給你心愛的她了?
開始整理你的吉他吧!
各位愛吉他的音樂人…
管好你的荷包!
25歲以前,我在追求一些別人曾經用過好聽的吉他tone,過程是痛苦的。
30歲以後,我開始追求一些別人從來不用或從來不用的tone,過程也是痛苦的。
因為我很窮,花不起太多的錢去買效果器跟吉他來試。
所以只好去樂器行當無賴,一坐就是一個下午,試試這把吉他,聽聽那個效果器。在老闆還沒翻臉之前,試個爽!
當然我也會跟朋友(樂手)互換吉他或效果器來試,甚至只是互換心得。聊聊這個效果器,說說那個吉他。
於是,我找到了一些屬於自己的TONE。用比較省錢的方法。
哈!相信嗎?上星期去錄吉他,我所帶的效果器還是超級吉他手-ㄚ匡的ㄋ。
其實我說這些,當然不是要大家做無賴,可是記得嗎?在哈拉吉他手(5)裡,琵琶不是說過:窮吉他手有窮吉他手的辦法的!
吉他還是要彈,TONE還是要找,那怎麼辦?
就這麼辦ㄚ!
等你有一天賺夠了錢,你再去買個夠來試,否則,還是認命一點吧。
能借則借,不能借則陽春一點,反正只要有個性的TONE,基本上都已經是好的了。
你甚至可以這樣安慰自己:TONE在手上,不在吉他跟效果器上(事實上這有大半是正確的)!
有些網友希望我介紹一些名家用的琴跟效果器,我一直在猶豫。
因為說實在的,一來,除非琵琶真的用過,能夠都知道每個吉他或效果器的特色,才好來介紹給大家。不然只是去找些資料來剪貼,告訴大家一些參數、功能、價格…,這樣未免也太無趣了,更何況大家去網站上自己查就可以了。
二來呢,琵琶實在也不鼓勵大家要花這麼多的錢去買一堆東西。想想:我如果告訴你:誰誰誰用了什麼東西,彈出來的聲音有多麼多麼的正點,搞不好你就心動了!
於是情人節該用來買禮物的錢,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跑去買了那些玩意兒,滿足了自己多年來的願望。
哈!但是也更搞不好好不容易買到手的吉他或效果器,試了幾天,發覺自己根本就不喜歡…
馬子哭喪告別的臉……哭泣刷爆的信用卡…
唉!
好啦!好啦!我以後還是會選擇性的跟大家介紹一些琵琶用過的好東西,跟琵琶所知道值得買的東西。
可是……
咱們得有個協定:
我管好我的推薦,
你
管好你的荷包!!
有挫折感嗎?
有一些網友寄信來說練吉他練得很有挫折感。
他認為自己很認真,每天至少練1~2個小時。但是,也不知道怎麼了?
就覺得自己進步很慢,問我該如何是好?
其實琵琶也經歷過一段不短的挫折期呢!
琵琶12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全身將近40%燒傷。當時送到醫院,醫生幾乎已經要放棄我了。全憑琵琶雙親的耐心照料與祈禱,以及醫生契而不捨的精神,才使琵琶在面臨死門關後,又活了回來。
之後,琵琶經歷將近半年的康復期。
有幾件事情,在琵琶的復健過程中是痛苦的:
一個是將近40%的燒傷面積,每天拆紗布貼紗布,簡直令琵琶痛不欲生。(各位一定想像的出來吧?)
第二是,琵琶的眼睛因為灼傷,在理論上已經失明了。但是那位高明的眼科醫生告訴琵琶的雙親,他有一個還未經過臨床實驗的方法,希望能讓我來試試,可是後果他不負責。
他的方法是從我的腳上抽鮮血(因為上半身都是燒傷),然後注射入我的眼睛,以用來組織新細胞。在那一整個月中間,我的眼睛是覆蓋著紗布的,除了聽與吃,我什麼都不能做。一切都在未知的天命中… 當然,後來,奇蹟式的,琵琶的眼睛居然又看見世界了。
最後一件事,倒是跟琵琶的吉他生活息息相關。
琵琶的左手手腕,有嚴重的燒傷。所以在傷口癒合的時候因為結疤而因此容易導致左手手腕不能靈活活動。
醫生為了防範有這種結果,規定琵琶在復健的過程中,每天必須抓軟式網球500下。在有傷口的情況下運動,其痛苦個位可想而知!
就這樣,琵琶彈了二十幾年吉他!
如果說挫折,我想我是帶著挫折開始彈吉他的。就像是賽跑的選手,在起點就已經輸了一些。
而你呢?是不是準備要克服你的挫折感了?
琵琶沒有在六歲就得冠軍,也沒有去日本參加「Yngwie Malmsteem」大賽而得獎,要贏過我很容易的。
怎麼樣,要不要挑戰看看?
林董,看了別吐!
深夜裡icq上,我跟林董正熱絡的討論著豆芽菜舖的事。 像兩個傻子。
有一位彈吉他的朋友曾經問我:「E.C.Lin是誰啊?」
我說:「他是我的學弟,現在從事電腦業」。
「真的啊?那他怎麼會想做吉他的網站?」朋友好奇的問。 對啊!他為什麼想做吉他的網站呢?
我跟林董認識是在高中的時代,我們都唸復興高中,我們都是吉他社的。
當時復中吉他社是活絡的,大家沒事就聚在一起練琴,唱歌。一起辦活動,一起遠征(到別的學校去表演)。一起去中廣陶曉清的節目發表自己的創作,也一起去大屯山年少輕狂。
那一群人,到現在活躍於音樂界的有:
屠穎(編曲,曾得金曲獎最佳編曲,莫文蔚跟張洪量的「廣島之戀」就是出自於其手)。
李庭匡(吉他手,製作人,周華健EZ BAND的成員之一,曾經錄製無數的吉他經典,同時參與無數的演唱會,算是台灣早期算是台灣早期ROCK、METAL的先鋒)。
李守信(大家都叫他「小白」,目前錄音室當紅的鼓手,所錄製的專輯不勝枚數,同時也是目前演唱會搶手的鼓手之一,只要有大型演唱會,一定少不了他)。
李國禎(曾經是「Jazz Color」的團員,後來加入「趙一豪」的BAND,現在則為底細樂團以及陳昇御用「恨情歌」樂隊的吉他手)。
我則因為一些因緣際會製作過一些唱片,如金城武、劉若英等專輯;同時也曾任任賢齊、莫文蔚演唱會的音樂總監;更在陳昇的樂團裡擔任音樂總監的職務將近五年;當然也很幸運的替很多歌手錄了很多的吉他。
惟獨林董,進音樂圈2年,就毅然決然的決定離開,去做他的電腦工作。沒問過他為何如此選擇?
但是,雖然如此,他對吉他的熱忱始終不減當年。
他仍舊在空閒時彈他的吉他,仍舊蒐集很多吉他的教材,仍舊十分注意有關吉他的任何資訊。
但是他也常感慨:對於一些初學者來說,台灣的一些吉他教學相關資訊是比較雜亂的,尤其是在網路上。
因此他很想做一個有關吉他教學的網站。
正好我也一直有此想法,所以一談之下,我們一拍即合。
再加上我們的好朋友--湯圓,提供了美編與網頁設計維修等繁雜的工作;而家駒則主動的提供了bass的教學內容。
就這樣,「琵琶的豆芽菜舖」發芽了。
林董當然是菜舖中的靈魂人物!
雖然沒有亮麗的頭銜,雖然沒有傲人的掌聲,但是沒有林董,豆芽菜不可能茁壯的!
呃……
林董,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吐了滿地了?
我自己都已經吐了一攤啦!
哈哈哈!!
BBS站上的話題
BBS站上最近有一個熱門話題,標題是:「媽的,摔吉他!」
起因是有一位網友在看電視「綜藝旗艦」時,看到主持人阿寶模仿歌手謝霆鋒摔吉他,深不以為然。
他不屑的說到:「這有什麼意思?…看了真不爽!」
有很多網友義憤填膺的聲援他。有人認為暴殄天物,有人同情做琴師傅,有人說這「沒品」,有人甚至形容了被摔吉他的哀嚎聲!
當然也有人認為摔吉他可能是演唱會帶動氣氛的必要噱頭,含蓄的表示:「但是要摔得有『技巧』!」
比較堅持的人則舉出Jimmy Hendrix為例,認為摔吉他並沒什麼不對的,只不過是表演的一部份!
晚上,在icq上,一個朋友問琵琶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我回答說:「這沒什麼啦!基本上我認為:『摔得起就摔,摔不起就別摔』!」
Icq傳來他的回應:「你這算什麼答覆啊?」
其實,我的回答絕對不是模糊的。
你大哥大姊們有錢摔,那就摔啊!
你大哥大姊有辦法承擔教育社會結果,那就摔啊!
你大哥大姊有辦法不畏批評,那就摔啊!反正你們的歌迷是爽的。
不能說有錢人吃鮑魚,就說人家奢侈。
不能因為拍電影爆破了幾輛跑車,就同情起做車的師傅。
反正,什麼樣的因,一定會有什麼樣的果的。
說真的,琵琶不是「造物者」,無從評論摔吉他是對是錯?
但是,琵琶絕對知道:我這個窮吉他手是絕對摔不起吉他的!
哈!說到「造物者」,我突然想到「造神」這兩個字,就突然想到bbs的另一個話題了。
有一位網友問到有沒有董運昌所彈「楊柳」的譜。
當然就有一些網友好心的告訴這位網友說:這首曲子是古典吉他老前輩呂昭炫先生的作品,應該有譜。
有位網友還順帶說了一聲:「我認為這首曲子原版的就很好了,實在不需要改編。如果你聽過原版的演奏,也許你就不想聽董運昌的版本了!」
沒想到這段話,引來一個支持董運昌的網友的躂伐。
我引述他的話:「 ……古典吉他不是不好聽,也不是沒深度,但不是獨尊。如果還有這種廟堂之樂的觀念,恕我直言:下個世紀古典吉他可能就消失了!反過來說,董運昌用了這首歌曲,加上他本身對New Age的概念,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中國的New Age吉他味道。
我個人很佩服他,
如果您更強的話 請恕我無知失禮囉!」
這位網友的話,我大致是贊成的。
可是,我卻非常反對他的最後一段話。
基本上,一個游泳教練不必也不用游得贏他的學生。同理,一個樂評不一定就是一個音樂的高材生。
對於音樂的喜好,每個人都是主觀的!
你可以主觀的說:「我喜歡」或「我不喜歡」這個音樂,但是你絕對不能說:「這個音樂好」或「這個音樂不好」。
因為,在音樂上:評斷好壞是沒有標準的!
你用那一套標準去評斷好壞呢?
前一個網友可以主觀的說:「如果你聽過原版的演奏,也許你就不想聽董運昌的版本了!」
後來回答的網友也可以主觀的說:「董運昌用了這首歌曲,加上他本身對New Age的概念,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中國的New Age吉他味道。」
但是絕不能說:「你不能批評,除非你比他強!」
琵琶覺得這是不恰當的。
淨衣派跟烏衣派?
有關於「楊柳」這首歌譜的事(見哈拉吉他手【媽的!摔吉他】一文),似乎還在繼續燃燒呢。
那位網友後來在BBS站上,特別澄清他留言的最後一句話並不是他說的,而是別人回應的話,因為排版的關係連在一起了,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同一篇文章的一句。他希望大家不要誤會(尤其是琵琶),同時也希望我在菜舖裡鄭重澄清。
琵琶在此也為這件事對這位網友道歉!
不過說真的,在上篇文章裡,我其實要說的只是一個概念,倒也不是針對哪一位網友來評論,所以也別太介意囉!
我一直覺得理性的爭論,是進步的一種動力。最怕是帶著一種偏執的意識型態而辯,這樣的話,說到口水都乾了,也不會有什麼結論的。
簡單說:那是浪費時間!
應該是去年的某一段時間吧?在某一個爵士網站上,不知怎麼開始了有關於爵士樂派別的爭論。有人認為:某某某樂手才是爵士樂的正統,有些人卻認為:某某某才能代表爵士樂的精神,各家說法不一。
到後來,竟然衍生出「淨衣派」與「烏衣派」的派別之分!
戲劇性的結局,這是琵琶不懂的文化…
前一陣子,爵士樂鋼琴大師Bob James來台灣表演(見哈拉吉他手-【大師的台北行】一文),琵琶興奮不已。表演結束後,回到家趕緊上網,想看看大家對大師的評價。
沒想到,在那個爵士樂網站上,竟然沒有隻字片語談論到這場表演!連一個字也沒有。
琵琶等了兩天,終於忍不住的在留言板上留了言。納悶的問到:「為什麼沒有人討論那場演唱會呢?」
這回總算有了回應,那位網友是這樣答覆琵琶的:
「琵琶手:
因為bob james不是超級鋼琴大師~
像art tatum、thelonious monk、bud powell、bill evans…
這年頭已經沒有這種人。
若有,你也不認識。」
看完,琵琶大笑…
又是琵琶不懂的文化…
Jass it up, Boy!
走進華西街紅燈戶,你會聽到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神們叫喊著:
「少年仔,裡面坐啦!」…
「ㄟ…來玩一下啦!」…
聽來新鮮熱辣。
不知你有沒有真的去親身體驗過?
20世紀初期的密西西比河,也有著同樣誘人的女郎,有著同樣性感的挑逗:
「小夥子,今天晚上想不想jass一下啊?」
「來吧!來吧!」
「Jass it up!」
妖艷的裝扮,繃緊的胸脯,渲染的香味(傳說【jass】就是當時由法國進口的一種香水牌子),使得路過的飢渴男人,腎上腺素衝破腦門,所有的慾望都隨【jass】的香味high到極限。
在當時,「jass」一詞可以說是屬於相當低俗的字眼。有點像是妓女的代名詞。
但是,聽說:這就是「爵士樂」(JAZZ )名稱的由來。
你一定很驚訝吧?
一個偉大的藝術竟然有著這樣原始動物性衝動的名稱!
不是你所想的,有什麼了不起的說法;也不是你所猜的,是多麼神聖的緣由。
沒想到吧?
被美國國會以決議案通過,稱之為「美國國家的財富」的爵士樂,他的名稱竟然是妓女的代名詞!
哈!
當然這只是有關於「爵士樂」名稱起源的各種傳說中的一個罷了,其他各家的說法,還有相當多種呢。
或許以後有機會,咱們再來聊聊!
第2300萬名
你快樂嗎?你彈吉他快樂嗎?其實有一陣子我也很迷惑ㄋ。
因為每一個人都想彈贏別人,於是就拼命的練習。有點像是賽跑選手,每天不斷的訓練自己的速度,以求在比賽中贏得勝利。但是,音樂應該是這樣的嗎?
大家都還記得剛接觸吉他時,彈出你生平的第一首歌的那個最始初的悸動嗎?就像是初戀般的甜美。沒有想要贏別人,沒有想到要讓別人稱讚說自己多厲害。只是想彈,快樂的彈。
那才是玩音樂的態度,不是嗎?
我不知道貝多芬在耳聾了以後,又想過贏誰了?我以為:他只是想贏過昨天的自己罷了!當然也是尋求在音樂裡所能享受到的快樂。
各位吉他人,那你們追求的又是什麼?
是每天晨跑所帶來的健康,還是追求100公尺要跑10秒的極速?
年少輕狂的時候也愛跟別人比較,但是隨著年歲漸漸增長,開始懂得真正的去享受音樂,就越來越知道其實沒有什麼好比的。
我知道有一個樂團叫做「ADMAN」,他們是由一群年紀都相當大的老闆們所組成的(其中還包括滾石唱片的老闆)。他們每星期固定練習,也偶爾接一些表演。為喜歡音樂而玩音樂。
我想他們是快樂的。
也曾被問過:「琵琶,你覺得你在台灣的吉他圈子裡,你應該排行第幾?」
該怎麼回答呢?
後來就覺得答案應該是:「我是第2300萬名!」
丟下排名的包袱,盡情的享受音樂。
做個快樂的吉他人!!
抽絲剝繭的音樂分類
我學吉他一段時間後,常常聽著各式各樣音樂,一方面是胃口好喜好各種音樂型態。一方面也藉著各種音樂來學習吉他。從爵士,藍調,各式各樣搖滾,重金屬,鄉村,民謠,甚至流行音樂,民歌〈那時民歌可是相當盛行〉。甚至於無聊到把完全不同音樂性質的吉他手拿來比較長短。但沒有像現在玩音樂的人那麼專心的研究某一種類型音樂了。
我聽 Jazz。但是對它的歷史也只知大概,我也不分什麼Swing, Bop, West Coast Cool, Free Jazz, Fusion。重金屬也聽點,但也分不太分得出死金屬,什麼金屬的…
我自己偏好藍調吉他。覺得好聽的藍調音樂,也就多聽多學。藍調的來源,我也只知大概,至於書本雜誌上有分類什麼城市藍調,芝加哥藍調。還有歷史的演進。我跟本無法細分。也沒時間去做太多研究,彈不出一"嘴"的好吉他。
看來我真是知識貧乏。但是只要是好聽音樂,我便能強烈的感受到。那似乎就夠了…
最近在 BBS 中有人討論 SANTANA 是藍調嗎?幾乎結論是拉丁音樂,與藍調無關。但是 SANTANA 吉他語句中不也帶有強烈藍調色彩。
還好現代流行音樂的複雜程度,很難用單一音樂型態去解釋。音樂只要大概知道類別。好聽就好。吉他手似乎也不用去特意去做這麼細的分類。彈出一"嘴"的好吉他。
Groove
Groove?你們一定在想:難不成這個琵琶手今兒個要教大家說英文?
哈哈!沒啦!就憑琵琶那三腳貓的英文功夫,那敢班門弄斧啊?
但是,要說音樂,就又非得談到這個字。
究竟,什麼是Groove呢?
其實,Groove有很多的意思。其中一項呢,就是指唱片的紋路。
現在大家都用CD了,但是應該都看過唱片吧?記得嗎?唱片表面會有一圈圈的紋路,唱針會隨著那紋路而轉。
那就是Groove。
它是一種規律,但是又連結的紋路。
這跟音樂是一樣的。Groove代表著一種音樂規則,一種玩音樂的遊戲規則。
說了半天,大家一定還是霧煞煞的,對不對?
好吧!這樣說好了。一個最基本的樂團,會有四個成員:鼓手、貝斯手、鍵盤手、吉他手。
那麼,這四個成員究竟應該怎麼搭配才會有協調的律動與共鳴呢? 基本上,那就是我所說的Groove!
Groove不但分配了Voicing,更支配了Rhythm。
舉例來說:大鼓跟貝斯習慣性的會在基準點上重疊,但是離開基準點,貝斯會有貝斯自己遊玩的空間,而小鼓、Hi-Hat等也會有自己的花樣。吉他有時會跟Hi-Hat玩抓迷藏,卻又會在鍵盤手所遺留的空間說自己的語言,偶爾甚至會去逗貝斯。相同的,鍵盤手、鼓手、貝斯手也會不甘示弱的彼此逗來逗去。時而重疊,時而分離。找到空間就玩!
在既有的規則(規律)中玩不規則(規律)的遊戲。
這正是樂手們喜歡Jam的原因!
甚至我們有時會戲稱說那是在「做愛」。哈!
難怪Groove的另外一個意思,會是「使興奮」。真的ㄝ,玩到(Jam到)High時,真是飄飄欲仙,欲罷不能ㄋ!
啊!!對不起!琵琶好像變成在寫情色小說了。ㄏㄏ…. 好,言歸正傳。
琵琶剛出道時,一位前輩為了讓琵琶了解什麼是Groove,曾經規定琵琶在一個星期之中,不管彈什麼歌,都只能彈1、3拍(亦即只能彈小鼓點)。
大家可以想像的出來,那當然是極端無聊的。可是我了解那位前輩是要我用心的去「聽」,去「聽」別的樂手在做些什麼。要我很仔細的去了解每個樂手所站的位置及該負責的層次。惟獨在我了解之後,才真正能開始去玩音樂。
所以各位看了前一段解釋Groove的敘述,如果真的還是不能了解的話,那也沒關係。這樣吧!你就隨便的挑一張CD,仔細的聆聽。 聽聽看鼓的位置,聽聽看貝斯的位置,聽聽吉他的脈動,聽聽鍵盤的脈動。
看他們之間如何互動?
什麼時候重疊?什麼時候又分開?什麼時候用相同的音程?什麼時候又跳開?
相信,從今天起,你對音樂會有一種新的認知!
學習Groove,從「聆聽」開始!
我的套譜經驗
早期我學吉他時資訊貧乏,只有靠抓唱片學習。抓歌真是辛苦,有時後一個小節或一小段solo甚至於一個和弦,竟然要花掉一個小時一聽再聽才抓出來。辛苦之後,竟然被高手指正-抓錯了。所以說,抓歌真的是非常辛苦又浪費生命。
我常常想著,要是能讓我有像國外一樣的環境,能有套譜練習。我一定能進步神速,超人一等。後來資訊發達了,陸續有人從國外進了些譜。終於也落了不少到我手上。但是那時我我已經足足過了好幾年抓歌的日子。
我不禁感嘆,要是我晚生個十年,等我開始練吉他時,已經有成千的套譜可供我參考。那要成為一流的吉他手,真的指日可待…,我不禁開始覺得,歲月不饒人及生不逢時,自怨自艾…
雖然如此,我還是喜孜孜的把套譜練了一練。果然贊!!一首我要抓半天或一天的個歌,居然輕易的攪定。整天下來會了好幾首歌。覺得自己正以過去的10倍速進步中…
很快的,我發現出了問題。我失去更多。當一切是輕易可得時…
對歌曲的敏銳變低了。一首曲有很多不錯的段落。我開始忽略了…
對歌曲消化變差了。以往抓歌時有些好聽東西抓出後,會稍加分析成為自己的東西。在未來成為自己的編寫的材料…
對歌曲的練習只有難度,沒有深度。練習套譜只有能不能夠彈出來的問題,沒有懂不懂的問題。我的"為什麼"減少了。
有時候在大量練習下更容易發生不知道自己彈些什麼。
耳力變差了…
我現在也不再羨慕有一堆套譜的人了。套譜本身是很好的東西,但是使用可要多花些時間。不要發生我以前問題ㄚ。
Woodstock -(1)
ㄟ…我要說的「Woodstock」,可不是Snoopy卡通中的那隻怪鳥ㄛ。各位愛看Snoopy卡通的朋友可千萬不要誤會ㄌ!
哈哈!其實今天要和大家聊的「Woodstock」可是搖滾音樂史上的大事ㄋ。經過了二十幾年,「Woodstock」仍舊是很多樂迷心裡一幅恆常不朽的畫!
「Woodstock」代表著一個音樂史上的傳奇。
究竟什麼是Woodstock呢?
我想,與其說Woodstock是一場搖滾的音樂盛會,不如說Woodstock是一種意識型態吧!
60年代,在世界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後,共產主義跟資本主義的衝突卻仍未停止,美國才剛從經濟大恐慌的陰霾走出,越戰在一群反戰、愛好和平的抗議者遊行中如火如荼的持續著。
整個人類世界隱藏著一股不安的氛圍,哲學家們、音樂家們、政治家們、科學家們都在苦思人類的出路。
1969年的8月15日,將近50萬人從美國各地湧向一個以「三天的和平與音樂」(Three days of peace and music)為號召的音樂嘉年華會。 當時眾多的美國著名的樂團與歌手(如Joan Baez、Jimmy Hendrix、Janis Joplin、The Who、Santana、Neil Young、Ten Years After等等)齊聚一堂,從15號的傍晚不停歇的一直接力唱到18號的中午。 台上的樂手瘋狂如此,台下的樂迷更加瘋狂。
在將近四天的演唱會,整個Woodstock變成是一個反文化的小國度。藥物與酒精氾濫但是是被允許的,而愛變成是「自由」的!
一場道德與非道德、傳統與反傳統、和平與反戰的意識型態就在音符的飄揚下,鬥爭了起來!
這是一場赤裸裸的思想戰爭,卻沒有什麼偉大的「主義」。人們也許只是厭倦了衛道人士的虛偽,又急於脫掉傳統的束縛,於是,在大麻(毒品)、酒精、音樂中尋找一個烏托邦似的精神解放。他們追求心境的和平,反對暴力,厭惡戰爭。企圖脫離既有的社會制度,建立一個與世俗不同的社群,過著自我築構的哲學生活。
這群自稱為「嬉皮」(Hippies)的一群,對社會現實不滿,卻又不願像幾乎同一時期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那樣充滿血腥與暴力,甚至扭曲人性。
於是,他們選擇一種既迷幻又逃避式的解脫。
藉著音樂的釋放,與追求和平的理想,創造了一個傳奇: Woodstock!!
關於 Bass 音箱
在留言板上看到一位朋友問了有關BASS 音箱的問題想一想決定在哈啦吉他手這裡來哈啦一番免得占太大的篇幅在留言板上回答!!
先說說好點的音箱要多少錢呢?當然是越貴越好啦!!哈哈!通常樂器行老闆一定會這樣告訴你,尤其是阿通伯,哈哈哈!!喔…!不是說他壞話啦!!他很喜歡開玩笑啦!你們當然可以和他交易啦,但要叫他算便宜喔!殺殺價是買樂器的第一要件,不然一定後悔!!
說真的,有時貴還真的不是沒道理呢!!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呢,但是要考慮的第一要件應該是有多少預算才對,才能在這個預算裡好好的打算一番,BASS和GUITAR有瓦數上的問題,通常BASS需要比GUITAR的瓦數大,因為BASS需要比較大的瓦數來推動低音,而GUITAR並不需要像BASS那麼多瓦數就可以表現了…那KEYBOARD需要嗎?答案是需要的,因為它是全音域的樂器高低音都有。
我們分為幾個部分來說說吧…前級(PREAMP),後級(POWERAMP),喇叭(SPEAKER),共鳴箱等等… 前級決定音色好壞占了蠻大部分的,前級的功能是調整音色、音量、效果等…(什麼是前級?)就是在音箱上頭有很多旋鈕和插孔的東西,而後級通常是和它做在一起的,在喇叭上頭的那個東西就是前後級了,但也有人是前級後級和喇叭都分開買的。
再說說前級。插孔通常分PASS和ACTIVE兩個孔簡單的說,BASS有分有電池和沒電池兩種,所以設計了兩個插孔來選擇,然後你會看到GAIN和VOLIUME兩個旋鈕(有些把兩者做在一起)當然VOLIUME就是調整音量啦!!而GAIN也可以調整大小聲啦!但它是調整音壓的大小的,GAIN值不同動態也不同,而音量只有大小聲之分了。再來面板上還會有幾個旋鈕或是可以上推下推的東西那個就是等化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EQ啦!它就是用來調整音色的效果器有高低中音等等,而有些音箱上還會有其他的效果例如COMPRESSOR(壓縮聲音用的)等等…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通常前級有分電晶體的和真空管兩種聲音不同,通常真空管比較暖一些而電晶體比較硬一些,但也有兩者都有的前級啦!我個人比較偏愛真空管的聲音,但它唯一的缺點是管子用久了要更換才能維持聲音的品質,還有一個重要的事…通常BASS、GUITAR本身所送出的聲音是負DB的而前級可以把它轉換為正DB和DI BOX(DIRECT BOX)的功能一樣,簡單的說負的聲音推不出來動態差轉成正的以後就正常了!!
後級也有真空管和電晶體之分它的電流穩定度很重要,低音推得出推不出都靠它了瓦數夠就能推出低音有些音箱沒有低音喇叭而是使用多個中音喇叭但是後級夠力的話就能表現好的低音,所以大瓦數的後級推出力小的喇叭不見得是壞事,只要音量處理好不要燒掉喇叭,其實能夠使聲音更好。
當然喇叭一定是直接決定音色的啦,選喇叭的竅門我的淺見就是聽,多多的比較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音色就對了。而共鳴箱也有材質的不同音色也有差別,或是做工好不好的問題,差的會產生共振的雜音,霹哩趴啦的很吵,目前最常看到的是用木削壓縮做成的板子質地還蠻堅硬的比木頭硬很多。
說了長篇大論一堆不知看官會不會很煩?我想一定會啦!!但是這種東西比較硬梆梆嚴肅些,不太容易輕鬆描述所以…別罵我啦!!
音箱的好壞其實要試試才知道,以上說的希望對你去選購音箱有實質的幫助…喔!買音響也是一樣的道理喔!!
Woodstock -(2)
Woodstock不但是個傳奇性的演唱會,更是20世紀音樂的一個分水嶺。至少,琵琶個人是這麼覺得的!
60年代前(嚴格上應該說是50年代),爵士樂幾乎席捲了全世界。可是到了60年代,搖滾樂興起,逐漸與爵士樂分庭抗理,甚是取而代之,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份,而使得爵士樂式微,也迫得爵士樂手(如Mile Davis等),開始對爵士樂,做了一些革命。
當時,搖滾樂在一些偉大的音樂人的努力下,大放異彩!60、70年代的音樂,精神意味濃厚。音樂家們,用樸素的樂器,強烈而主觀的樂性,突破傳統而保守的音樂氛圍。
那些音樂觀念,影響後來的音樂甚多!
可惜,到了70年代中期後,幾個搖滾巨星相繼去世,使得搖滾樂雖然存在,卻失去的火花。也許也是因為世界經濟大幅改善,人們開始追求物慾生活,整個音樂世界,也變得浮華了起來。Disco舞曲充斥氾濫,是當時音樂的代表。
80年代,MIDI樂器大量生產,許多音樂開始虛偽了起來。大家追求堆滿的樂器(因為MIDI)來詮釋音樂。吉他手們更因為效果器的改變,普遍都會用一些超級華麗的效果器音色來演奏。那是一個濃妝豔抹的時代!
90年,也許是一個反思的年代吧?一些復古的思維又再度被尋回,許多樂手也不再追求和絃的大幅變化,開始回到簡單而樸素的樂性上。雖然如Techno這樣的電子音樂仍然活躍,但是始終不是主流的價值,我想21世紀是一個可以被期待的。畢竟,從從Woodstock以後,音樂的革命家真是少之又少,能夠代表時代意義的音樂人,更是寥寥可數。
台灣的情況不也如此嗎?想想80年代台灣的流行音樂,再想想90年China Blue、亂彈等樂團的崛起,你就可以發覺這其中的差異了。 也或許,再過幾年,野台會變成台灣的Woodstock 呢!
當然,以上都是琵琶個人非常主觀的想法,看官們如果不能贊同,也請一笑置之!畢竟琵琶才疏學淺。
無論如何,琵琶認為:20世紀音樂世界的槐寶,一個是爵士樂,一個當然是搖滾樂。而Woodstock所創造出的音樂氛圍,肯定會一直流傳下去的!
Long live rock!
Long live jazz!!
真實的面對自己
我早年學吉他一段時間後,我常常自己欺騙自己。不但要表現出彈得好,還要表現對音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別人談到的吉他手有自己不知道的便感到落伍。當遇到吉他彈得比較強的,就把他的話視為真理。聽不懂的音樂,就跟著人云亦云。甚至有段時間只崇拜速彈。各種音樂只要和速彈扯上關係才聽。搞到最後,不只吉他要懂、連鼓、Keyboard等也要很懂,要是不懂就顯不出程度了。
甚至於古早第一次聽到Chick Corea的音樂,實在是覺得〝彈什麼鬼東西〞也就是說〝嗯栽低彈瞎小〞。但是不幸的,那時連續好幾年國外有關Keyboard雜誌,他都排第一。於是乎就對他大大稱讚,並且表示有深度,也就是說〝讚〞。
後來退伍後,手指遲鈍了。發現無法成為偉大吉他手時。我開始慢慢面對事實,不再欺騙自己。也對自己對音樂的喜好,也誠實起來了。對音樂的了解也進步了。
你現在在聽的音樂是你由衷喜愛的音樂,還是因為你周圍的同好或高人喜愛的音樂? 在音樂會的某段落中,你是否用力跟著鼓掌?但不知為何鼓掌? 你是否研究並非自己所好的音樂?只是要比別人懂?
你是以前的我嗎?但是我現在已經可以真實面對自己囉…
吉他手在演唱會的眉角-(1)
10月6日、7日連續兩天,琵琶在香港紅堪參加了黃品源的演唱會。 這次演唱會可以說是完全成功,觀眾反應出奇熱烈,樂手表現也很精彩,整個演唱會可以說是高潮迭起,掌聲不斷。琵琶這個「音樂總監」,在所有樂手的幫忙下,也總算不負重任,完成任務。
紅堪,在香港算是首屈一指的演唱會場地,雖然他原本被設計成是用來當體育館的,但是由於香港的表演場地不多,因此紅堪反而變成是演唱會場地的指標。許多藝人、歌手也以在紅堪開演唱會做為標的。紅堪整場坐滿,大約可容納1萬多人,算是一個不錯的中型演唱會場地。(大約是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4倍)。
說到這裡,琵琶不禁想吐一下苦水。台灣的流行音樂,這幾年實際上已經穩居「華人音樂」的領導及龍頭地位了。可是,台灣卻一直沒有一個夠水準的演唱會場地。實在令人遺憾!
回頭說說咱們今天的主題吧!
究竟一個吉他手在演唱會上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先來說說Monitor。(監聽器)
可能很多樂手都有在PUB表演的經驗。你知道很多PUB裡因為器材的關係,Monitor可能只有一路,或頂多兩路。不可能每一個樂手都有獨立的一路。因此在一般PUB裡調Monitor基本上只能說是在求所有樂手的最大公約數。但是,也由於一般PUB的舞台較小,因此基本上樂手們從音箱所傳出來的聲音,在狹小的舞台上,已然可清晰入耳,所以監聽的問題還不至於太嚴重。
但是,各位想想:在超大型的舞台上,每個樂手的距離都非常遙遠,如何能聽到對方的聲音呢?這時,就非得靠Monitor了!
所以,調Monitor變成是每一個吉他手必修的一項課程。(其實也沒那麼嚴重啦!說課程可能太嚴肅了,這樣吧!我們不妨說是經驗吧!)
好,更正一下:調Monitor是每一個吉他手必須經歷的經驗。
當然,每個人調Monitor的習慣可能都不一樣,而且調Monitor基本上也沒什麼公式可言,因此,琵琶僅以個人的慣性來跟大家分享,或許也能提供大家一些琵琶的經驗。
我的習慣呢,電吉他,我會先用Clean Tone將吉他音箱上的音色調好,同時也將音量放在我所站位置所能聽得最清楚的刻度。
然後開始試破音器的音量,基本上,Power Chord的音量大約比Clean Tone大一些(當然你可以將音量放大一些,已備不時之需,然後用Volume Pedal來控制)。而Solo音量大約要比Clean Tone多個2~3個刻度。也就是說,如果你的Rhythm音量為7的話,你的Solo音量大約為10(同樣的,你可以多放一些音量,然後用Pedal控制)。
好,當一切Set好了以後,你可以開始要求Sound Man將其他的樂器平均的放在Monitor裡面(當然還包括主唱及合聲的聲音)。一般而言,琵琶習慣會將大鼓(Kick)、貝斯(Bass)多放一點,因為這樣琵琶可以充分得到律動組的呼吸。
至於吉他本身,在Monitor裡,只要一點點就夠了。一方面是琵琶不喜歡從Monitor裡傳出來的吉他聲音(感覺聲音太電,不自然!);二方面,其實要聽吉他的Sound,從音箱聽就已經足夠了。
或許你可能會問:究竟Monitor中其他樂器要調多大聲才算足夠?我想這真的就看個人的習慣了。不過,你可以以你音箱的音量作為標準,當Monitor的音量與音箱音量達成平衡,你的耳朵聽起來也舒服時,這就意味著閣下的Sound Check已經搞定了!
在這裡,琵琶有兩點要提醒各位音樂家的事:
1.Sound Check務必要做確實,也一定要調到讓自己覺得舒服。否則,在演唱會中你會手忙腳亂,導致演出大為失常。
2. 音箱音量調定後就不要再動了,因為你若偷偷加大,別的樂手辛辛苦苦Sound Check所做的Balance都會毀於一旦。整個音樂所呈現出的共鳴也會變得很扭曲,這樣會使每個樂手在台上很不舒服(當然啦!如果你遇到兩光樂手,Rhythm超級小聲,Solo時又大到你快窒息,你也只後隨波逐流了,反正那時也無所謂Balance可言)。
好的Sound Check會使你的演出加分,做好Monitor會讓你演出時很舒服,而「舒服,就很迷人」!
要迷人!不要遺憾!
吉他手在演唱會的眉角-(2)
其實Sound Check對樂手來說真的很重要,Monitor做得好,會讓你在台上有如神助;反之,如果Monitor做得不好,你會像中樞神經失調般的,不知所措!
好吧!在我要說鋼弦吉他、尼龍弦吉他如何Sound Check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有關電吉他音色的問題。
有一些樂手習慣會將低頻、高頻加高,減低中音。這樣做當然沒什麼不對(音色反正是在人調的)。但是,琵琶必須提醒各位音樂家的是:除非是特定的音樂,不然,這樣的音色在PA(外場)聽起來會很飄,比較沒有Body。(其實高音是可以用右手去取得的)。
還有,有些吉他手喜歡將破音器的破音效果(Drive)開到底,這樣做雖然可以得到充分的Sustain,但是,在PA聽起來,吉他聲可能會糊掉。
再來一點,有些吉他手喜歡從頭到尾都加Chorus效果器,Rhythm也用、Solo也用。琵琶個人是很不建議各位如此的。原因是這樣整個音場會轉得太厲害了。想一想:現在有很多電鋼琴本身就帶了一些Chorus,吉他手也用Chorus,再加上吉他手Solo時又愛抖音,整個Sound的共鳴會變得非常亂。當然,這是琵琶個人的意見,在台灣,很多出名的吉他手在Live時,依然是如此表演的!
好吧!咱們來說說尼龍弦如何在演唱會中Sound Check吧!
琵琶就先以小野麗莎在台北演唱會為例吧。一般而言,由於尼龍弦很容易Feed Back,因此當你背著尼龍弦對著Monitor時,從Monitor傳出的大鼓(Kick),貝斯(Bass) 聲音竄進尼龍弦的音箱,很容易就造成吉他低音的回授。
因此,琵琶建議:在與Band一起表演時,為了防止Feed Back,尼龍弦最好是用薄音箱或甚至無音箱的吉他。
但是在獨奏時,就應該換成時有音箱的尼龍弦吉他。
小野麗莎在台北表演時即是如此!
至於鋼弦吉他,也是一個蠻大的困擾。有一些Sound Man為了怕Feed Back,會將鋼弦吉他調成薄薄亮亮的,聽起來很華麗,卻失去了鋼弦吉他的原味。換言之,就是少了Body的聲音。這時候,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耐心的去跟Sound Man溝通,將聲音調到你的耳朵滿意為止。
另一方面,鋼弦吉他因為只靠Monitor發聲,所以有時候調太小聲在Solo時會聽不見,調太大聲又怕會Feed Back。為了取得平衡,吉他手本身,有時也必須靠移動位置去閃Feed Back,讓自己用鋼弦Solo時,不至於因為聽不見,導致手太緊張而凸搥。
以上都是琵琶這幾年做演唱會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同時琵琶也要提醒大家:音樂是活的,樂手是活的,Sound Man也是活的。所以Sound Check的習慣也應該是活的。
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思考邏輯,碰到什麼樣的樂手,碰到什麼樣的Sound Man,碰到什麼樣的器材,碰到什麼樣的場地,去適應他,去解決他,不要屈服於他,否則,在演唱會上,你會變成一個Super Looser!
好吧!就先醬!
琵琶手和大家聊過了有關Monitor的問題,我想也來聊聊個人的心得
琵琶手和大家聊過了有關Monitor的問題,我想也來聊聊個人的心得吧!對於一個Bass手而言要能清楚的聽到每個音樂的律動才能發揮最好的功能,但也不得不承認每個Bass手的需求不同,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Bass手和鼓手必須相互配合的因為他們是整個音樂的骨架子,就像一棟建築物的地基一樣,如果不穩那整個音樂就會毀了…有沒有?九二一?地基不好的建築物都塌了害死好多無辜的人了…(會不會扯太遠了?)總之專業的表演就是要搞定!!不管你喜歡這個鼓手或是恨他,哈哈!!在台上就要相親相愛,所以一定要清楚的聽到鼓,因為一切速度都follow鼓手,當然鼓手也要清楚的聽得到Bass,就我的經驗而,有時鼓手也會不穩定太High,或是速度開錯了,還是鼓的落拍不對…,那身為Bass手的一定有義務帶領鼓手回到正常的狀態,所以一定要相互都清楚的聽到對方,再說Keyboard手在Bass手裡的重要性,除了Solo或是和絃的諧和還有一點因為它是全音域的樂器所以有可能會撞上Bass的音域,也不是說不能撞上啦!這得看曲子本身決定所以說要清楚它在哪個音域很重要,不該撞時撞上就要設法跳開音樂才不會糊成一片噁心的要死,還有相互律動的配合等等…。
Guitar手的律動和Bass手也是有趣的有時是平行的有時卻又是插開的所以兩者會有互動的,有時Bass的高把位過門會撞上Guitar的音域,或是Guitar的根音會撞上Bass的音域所以也要清楚它在做什麼!!那主唱就不用說了,它是直接表達歌曲旋律和情緒的當然要知道他在幹什麼東東呀!
啦啦雜雜講了相互的關係於是看官要如何將其他器樂放在自己的Monitor?當然舞台的大小,和自己在舞台的什麼位置都有關聯,基本上來說你站的位置聽什麼聲音不夠才加什麼聲音,如果你根本就和鼓手排排坐它的聲音你塞耳塞都嫌大聲了還需加在Monitor裡嗎?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把什麼聲音都加的很大在自己的Monitor於是聽自己的聲音不清楚又把自己的聲音加大那等於是一個循環你又會覺得其他人不夠大了,弄半天轟死自己也彈的不舒服。
基本上Monitor的音量不要大聲到刺耳,但這和House Speaker的位置和音壓也有關係,以伍佰上次的活動式小巨蛋表演為例,因為House Speaker離舞台很近所以Speaker背面的聲音大到樂手Monitor的音量根本追不過所以Monitor的Sound Man很難做於是他們都帶上耳掛式的Monitor才能搞定不過說實在的我想台上的音壓真是可想而知的大了,我在後舞台側邊都受不了何況他們在台上!!
談器樂收音,Amp和Monitor
說說器樂收音,Amp和Monitor吧!吉他的收音是用麥克風收Amp喇叭的聲音如此聲音才不會扁掉,Bass收音的差別不會那麼大所以通常是用Direct Box收音,Keyboard手當然是直接Line Out出去的也許先經過MIDI Mixer再兩軌(Stereo)送出去而鼓手當然是用麥克風收音了,但是這門學問比較大連錄音室裡收音都是,錄音師好壞差別很大的所以說舞台上也是了,怎麼說呢?
這包括要用什麼麥克風收什麼鼓或是鈸,因為音域不同或是音色不同,還有要用比較被動的麥克風還是比較主動的;或是真空管的,或是電晶體的麥克風等等,還有架麥克風的位置也很重要不然收出來的音竄音很嚴重也很糟糕的。
台上Guitar和Bass的Amp通常是朝著觀眾的如果Amp音量太大那控外場聲音的Sound Man會不好處理,所以Guitar Amp的音量應該是能夠達到收音的足夠音量(喇叭要在一定的動態才會產生好的聲音)但又不要大到讓Sound Man不好平衡外場音量為標準,如果聽不太清楚自己的聲音再由Monitor加出來,而Monitor是背著觀眾的所以影響外場比較小。
Bass因為通常是直接Direct Out的所以Bass Amp的音量不需太大大概只要補到低頻感覺夠了即可其他不足由Monitor補足即可,其實Amp音量加大個兩三格還不如Monitor加一格,因為Amp是在你的背後而Monitor卻是在你面前聲音會清楚很多。
Keyboard手的Amp最好可以架左右各一顆(stereo)高度大概在耳朵的高度,如此會清清楚楚的聽到自己的聲音的且音量也不用太大,而鼓手因為本身器樂的聲音已經很大了所以在Monitor有個困擾就是要很大聲才聽得到收進去的聲音但是身邊又一大堆麥克風也比較有迴受的問題但是基本上也是清清楚楚的聽到While Drum Set 的聲音和Balance一定要對不能大小鼓音量不平均或是Tom 等等,而主唱當然是要清清楚楚的聽到自己的聲音而且要唱的舒服輕鬆音色也要修對來不然唱的像殺雞多難聽呀,但也是比較有迴受的問題所以麥克風的頻率一定要修好!!
所有一切的調整方法或是收音方法都會因為場地的改變而改變的,例如聲音折射很厲害的場地會使整個聲音轟到不行,這時身為樂手的自己就要調整自己的音色了,以Bass為例就要Cut掉造成轟的頻率因為低音的折射會使音場糊掉,當然音色不至改變太大是最好的但兩者相衡如不能搞定就要有所取捨了,總而言之每一次接觸的場地最好充分了解然後調整自己累積經驗相信一定會克服多Monitor上的問題的。
練吉他遇到瓶頸?
在討論板上看到一個標題:「練吉他遇到瓶頸時應該怎麼辦?」。
怎麼辦?怎麼辦?哈哈!這個簡單啦。
琵琶認為呢,練吉他遇到瓶頸啊,就….就…
就彈Slide吉他啊!
哈哈哈哈……講了我自己都覺得好笑!
的確啊!拿起瓶頸(Bottle Neck)就給它用力彈Slide。
這可是吉他手的秘密武器喔。別小看這個「瓶頸」,這武器足以令鋼琴手流口水、貝斯手瞠目、鼓手搥心肝、令自己超High。
你一定在想:有這麼嚴重嗎?
答案是:有ㄝ! 究竟什麼是Slide吉他呢?
就讓琵琶來說給大家聽聽。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不知名的老頑童發現了用玻璃瓶、鐵管等在吉他的弦上滑動,會發出一個類似人類哭泣的聲音。(說實在的,究竟是誰發明Slide Guitar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
就這樣,一個嶄新的吉他聲音,在這個世界上誕生了。
剛開始時,一些吉他手會將一些玻璃瓶的頸部切割(bottle-neck),或是用鐵製的管子(metal),甚至會用牛骨(bone)等等來當作Slide吉他的工具。他們利用滑管來模仿女人哭泣的聲音、鳥叫的聲音、火車的汽笛聲等等,替藍調音樂製造了一些特別的顏色,為現代音樂締造了另一個領域!
早期著名的Slide Guitar手,像Robert Johnson等,演奏了很多後來的吉他手所追求模仿的樂句及彈法。傳說中,Robert Johnson為了渴望彈好藍調吉他,在荒郊的十字路口,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以換取彈藍調吉他的精隨。大家如果對這個故事有興趣,可以去錄影帶店去租一部名為「十字路口」(Cross-road)的影片。片裡還有Steve Via的客串演出喔,保證精采!
到了70年代,許多藍調Slide Guitar手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專輯,Slide Guitar可以說是大放異彩!那是Slide Guitar的精華年代。(似乎好的音樂都是在那個年代產生的,當然,這是琵琶個人的主觀認定)。 像Duane Allman、Ry Cooder、Johnny Winter、Muddy Waters、David Gilmour等等吉他大師,一張接一張的精采彈奏,一波接一波的火辣滑奏(Slide Guitar),將藍調音樂在那個充滿藝術的年代,奮力的推向高峰!
哈哈!說了這麼多,各位音樂家們,往後大家練吉他遇到瓶頸時,該怎麼辦呢?
答對了!就是大家一起來彈滑奏吉他(Slide Guitar)!!
聊聊消除雜音的效果器吧!
今天看了留言板有人問了有關消除雜音效果器的問題,而我敬愛的((((((PIPA老師哥)))))也很Nice的回答了那位網友了!但是雞婆的我也手癢了想打打字練練功了所以來聊一下消除雜音的效果器吧…Noise Gate。
在Guitar或是Bass的效果器是有一種叫做Noise Gate的效果器,其實它就是Gate,在很多的綜合效果器(不限定於樂器使用)裡都叫做Gate,我想大家應該會以為這個效果器真是個偉大的發明呀!!!居然能夠消除雜音太棒了!但是別高興的太早了,因為它並不是真正的把雜音消除掉,只是關掉罷了!
先說說聲音吧!所有的聲音包括人聲、鼓聲、Guitar 、Bass等等的收音方式都是因為音波震動透過麥克風或是拾音器收到音波而轉換成電流,再經過一些器材來修飾或是擴大它然後傳到喇叭來發聲的,那我們就清楚了它們是電流,而Gate如何作用呢?它可以設定通過值的大小來決定開啟過是關閉,也就是說當Guitar音量打開時且還沒有彈奏它,卻有一些雜音時Gate是可以把它關掉的不讓它發聲的,因為通過的電流不大,如果開始彈奏了(也就是通過了正常的電流了)那Gate就會跳開讓聲音正常的通過了,但是原本有的雜音並沒有被消掉而是混在音樂裡頭一樣被送出去的。
哈哈哈…所以,它只能消除器樂發聲前或是發聲後的雜音,但發聲中的雜音並不能消除的,但是它好不好用呢?當然啦!例如在彈奏時休止符的地方它的確會幫你關掉雜音啦!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喔!就是……Gate值的設定了,如果設定得很小那幾乎沒作用一樣有雜音,如果設定得很大呢?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就是每個音的尾音都會被吃掉,如果彈的太輕那根本就沒聲音,所以大小一定要適中。
現在應該知道Gate的道理了吧!就是門嘛!一隻麻雀當然推不開門啦!但是一個人就推得開了瞭解吧!但是聽說現在真正有可以拿掉雜音的機器了,但是你我都買不起啦是錄音設備很很狠狠貴,OK!
說說雜音吧!最常見的雜音是電流聲的雜音,也就是電不乾淨,在舞台上專業的表演所用的電一定要分開,樂器,音響的電一定要和燈光的電分開來它們不能用同一個電源,也就是說要兩台發電機啦,還有一點就是燈光架設所走的線和樂器音響的線絕對不能搭在一起這樣也會產生雜音的想想問題真多是吧!當然還有就是接地的問題啦!在專業的錄音室裡他的電源全都有接地線的就是要消雜音啦!
Guitar和Bass還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們都有弦,而弦是金屬做的就等於天線一樣會收到雜音,所以有人會在配線盒裡也就是在琴身背面有一塊蓋子鎖住的裡頭作一些隔絕的工作,例如用錫箔包起來啦!但是現在作的琴通常都已經處理過了啦!
希望以上這些廢話能夠幫助大家在處理上有一些幫助,找到源頭藥到命除!歐........藥到病除啦!就這樣吧!!
A Band With No Name
「亂彈」的子雞是我見過最Sloppy的鼓手,跟我有點像。 四月,跟湯圓、琦琦、威瑪、草莓等人去了一趟VIBE(一家小Pub)。 那天,亂彈在那裡表演。
也許是喝了點酒,也許這主意早就藏在我的腦裡,突然就問子雞:「ㄟ!我想組一個團,你有沒有興趣參加?」 沒有疑問,沒有猶疑,子雞就這樣沒大腦的答應了。
不久,在Bob James的演奏會上,我遇到了李國禎,一個我高中時的學弟,一個Super natural high的吉他手。 我們無厘頭的閒聊著,我突然提起組團的事,他居然興致勃勃的嚷著要加入。
就這樣,沒預警的,我又多了一個吉他手。
家駒是跟我一起建立「恨情歌」樂團的元老。幾年來,我們上山下海的表演,早已培養了濃厚的「革命情感」。他了解我的想法,也清楚我的呼吸,不廢話,也不用問,很自然的,他理所當然的成為種子Bass手。
跟艾旋沒有多大的淵源,充其量,只是知道有她這麼一個年輕的Key-board手。在團即將組成,卻還缺一個鍵盤手時,我曾經跟家駒說:我們乾脆不要鍵盤手好了!
但是,也是因緣際會吧?透過羅羅(一個吉他朋友),我又得到了一個女鍵盤手。
艾旋就這樣的加入我們的團,一切看來都這麼的順理成章。
於是,經過了將近4個月的練習,(與其說練習,不如說Jam吧!)這個團居然就開始表演了起來!
Funk & Blues 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樂器是我們的聲音。
Sloppy是我們的特色,自然是我們的個性。
酒精帶給我們更多的音符,觀眾卻是最好的催化劑。
在舞台上,我們是快樂的。
可是,最尷尬的事情發生了。
上星期,有朋友問我:「ㄟ!你們團名是什麼ㄚ?」
哇咧…
考倒我了!
真是令人傷腦筋的問題。
A Band With No Name…
這是我的盲點,或許我真的找不到詞彙來形容這個團。
所以ㄋ,琵琶只好藉哈拉吉他手的篇幅來拜託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幫幫本團想一個團名。
哈哈!絕對沒有重金酬謝,也絕對沒有大恩言報。
各位發明家,幫個忙吧!
Pipa
*團名已於2000/12/07 決定為『SLOPPY』
毒品、酒精、女人、樂手-(1)
很不想聊這個話題,但是事實上它又存在……
其實,我也是困惑的。
也許老祖宗比較懂吧?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老祖宗沒機會聽到「The Doors」、「Jimmy Hendrix」,我也沒機會聽到老祖宗對他們的評價。
老祖宗對音樂人的規範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老祖宗對音樂的規範是:翕如、純如、繳如、繹如,這樣才算「以成」!
我很困惑…
懂得【54】的打倒孔家店,卻不盡然贊成。
懂得Red Hot Chili Paper的high,卻無法用老祖宗的的邏輯來解釋。
好像道德跟現代音樂格格不入,好像這兩個世紀的藝術家都得吸毒,酗酒,瘋狂戀愛。
好像玩藝術一定得這樣…
不懂……
莫迪里亞尼不吝嗇的燃燒自己的人生,梵谷割下自己的耳朵。
Jim Morrison走在高聳樓牆的邊緣,James Joplin在半夢半醒之間放縱。
Joe Pass吸夠了毒品,組織了樂手反毒聯盟,Eric Clapton戒毒寫了「Cocaine」這首歌。
……
到底什麼是對的?
「少年維特的煩惱」寫的竟然是「朋友妻戲一下」的心情…
……
「哈拉吉他手」是個酒鬼…
老祖宗也許是對的…
我的換弦經驗
常看到網友或在BBS問到要多久換一次弦?一次要換整套還是換斷掉的那根即可?要拆一根換一根方式,還是一次全拆下再全換?看來是困擾了不少初學者哦。
那弦如要全換,是拆一根換一根方式,還是一次全拆下再全換?偷偷告訴你我是全拆全放,因為我懶惰。當然有些人說是拆一根換一根方式,讓琴頸保持一定平衝壓力,較不傷琴。其實吉他琴頸是很堅固,承受這種壓力是沒問題的。我的琴有的已經超過十年了,還很健康。
再來要多久換一次弦?答案是當你無法忍受時就要換。什麼?真是不具体,等於沒講。哦,以我以前經驗而言。最多一個月我就換一套新弦啦,不過都換一百多塊一套的。
真的一定要每次換6根嗎?你說呢?一套弦裝了三天斷了第一弦,怎麼辦?我會毫不考慮只換一根。尤其第一弦是常常易斷的。
但是有一天我問Pipa “ 丫你現在多久換一套弦呢 ”,Pipa 說 “哇,不擺你。我最久5天換一套”。“ 那麼斷弦怎樣辦丫”,“哦,沒辦法,有時找不到單根,一律全部換,算很背了”(哇哇哇好大的手筆)。“哦!那現在你用一套多少錢呢?”,“哦!有一種一套三百塊的不錯用”(哇咧////) 哇!!對弦的使用方式我大為改觀了。
過了幾天,在某地下室看到Pipa 在彈吉他。突然“啪”一聲,哇,斷了第一弦。就看他在那東找西找的,袋子翻上翻下的。嗯,終於找到一根弦。我不得不開口,喂,你包包至少準備有十幾套弦吧?以你5天換一套的速度。Pipa“ 嗯….哦,那是做演唱會的時候啦。品質會比較要求嘛… 嘻嘻” 說著就把那一根新弦,裝在那有五根黃泛黑弦的琴上。
好了,我想你應該非常清楚多久該換弦了吧。當然,我那時立即將枇杷膏從地下室踢到一樓去。
使用者付費
豆芽菜舖的某一個友站,是採取會員制的。
他們的遊戲規則ㄋ,是這樣的,站長蒐集、編寫了一些教材跟譜提供給網友們。而網友們若想下載,必須先繳會費,或是拿一首新譜去換。 結果ㄋ,前幾天據說有一位網友,在友站的留言板上,留下了一啟留言,他的標題是:
【站長要看,有點不爽ㄋㄟ!】
內容大致是說:他很需要譜,但是他很反對站長用收費的方式,因為「大家都是音樂人,交流音樂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他覺得的站長應該免費提供樂譜給所有需要的網友。
之後,有很多網友看了這則留言,都又留言去大加撻伐。
其實,琵琶看了這則留言感覺也很難過。
這使我想到台灣的演唱會。
台灣的演唱會常常是免費的,這使得許多(並非全部)台灣的觀眾養成了將「聽免費演唱會」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習慣。
這是不對的!
一場演唱會,所投下之人力、物力,從燈光音響、樂手、工作人員等等,到企劃、宣傳之費用,都是一比相當可觀的費用。
那麼,究竟為什麼,或是說:喜歡聽免費演唱會的觀眾,究竟有什麼資格就這樣的去聆聽一場經過所有工作人員辛苦排練、籌畫的結晶呢?
使用者付費!
我想這應該是所有人(正常人)所應該有的基本觀念跟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網站的站長,辛辛苦苦的蒐集、編寫了許多教材跟譜,也許浪費了去跟馬子約會的時間,也許耗去自己去看一場電影的時間,他又憑什麼為你做這樣的免費服務呢?
除非是他心甘情願,否則,「使用者付費」是正常的。
聽演唱會如此,看報紙如此,去咖啡廳喝咖啡如此,看電影如此。 想得到別人辛苦耕耘的成果,更該如此!!
毒品、酒精、女人、樂手-(2)
對岸那個國家有一個搖滾女歌手,名叫「羅琦」。
去年夏天,在溫州表演完,被公安逮補。
因為吸毒。
「把你最好的性高潮乘以一千倍也比不上嗑藥的high!」
【猜火車】這部電影的廣告是這樣寫的。
【裸體午餐】對於作家靠迷幻得到創作有一番深刻的描寫。
忘了問威廉.波羅斯禪跟高度藥物迷幻的界線到底在哪?
心靈層次的另一扇門又在哪?
人在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境界?
「The answer 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
自然界從來沒有給人類壓力,人類卻給自然界壓力!
人類給自己壓力。
破壞了自然,破壞了人性。
登上聖母峰,凍壞了幾根腳指頭,意義何在?
證明你比大自然偉大嗎?
奧立佛史東也許懂,我不懂!
【門】到底說的是什麼?
或許嘉音會告訴我答案吧!
想做吉他大師嗎?照過來!
在一個美國吉他網站上看到Steve Vai在談論「如何成為一個吉他大師?」,琵琶不才,粗略的將他翻譯下來,提供各位作為參考。
文章很簡單,內容也很平凡。
但是,大師說的話總是比較不會有人批評。
呵呵呵…..琵琶好酸喔!
好吧!不哈拉了,來看看Steve Vai是怎麼說的?
大師曰: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能彈這麼快?當然我不是全世界彈最快的吉他手,但是,要彈快的秘訣就是能夠把【慢】彈的很好。」 「等到能將【慢】彈好再逐漸的增加他的速度,以下是幾各基本的練習規則:」
「1、 當練習時,要用metronome,或者是用別種節拍器,如drum machine,開始時,用很慢的速度來練習。」
「2、 不斷的變化你的picking方式。」
「3、 你必須練習到毫無錯誤,而且必須將每個音的音色修飾到完美無缺,在你能將這些練習好之前,不能妄想再繼續練習更快的速度!」
「4、 如果你不能達到這樣的練習,回到原點從新練習。這就像是軍事訓練一樣,得要求百分之百的精準。因為,惟獨這樣,你才能成為大師,不是嗎?」
「5、 在你能練習好你現在的所有練習之前,千萬不能加快節拍器上你所預設的速度。」
大師的諄諄教誨,各位音樂家們記住了嗎?
什麼?你問琵琶自己有沒有這樣練習?
哇咧…
樂評難為-(2)
先說一個故事。
徐復觀先生(著名的哲學家)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去拜訪哲學大師熊十力先生,請教他該唸些什麼書,熊十力要他去讀王夫之的【讀通鑑論】。
徐回答說我早就讀過了。熊先生聽到這樣的回答,很不高興的說: 「你沒有讀懂,再去讀。」
過一陣子,徐復觀再去見熊先生,說自己【讀通鑑論】已經讀完了。 熊十力於是問他:「那你有什麼心得?」
徐復觀於是評論到許多對【讀通鑑論】不贊同的觀點。
話沒說完,熊十力勃然大怒,大聲斥罵到:
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的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
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好的地方,卻專們去挑壞的?
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又會得到書的什麼益處?
讀書就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樣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了消化而攝取營養。……
你這樣讀書,真太沒出息了。
後來,徐復觀回憶的說到: 「這對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治學如此,其實樂評不也如此?
不論是喜歡不喜歡的創作,都得先詳細的去了解每張專輯、每首作品的優缺點,通盤的吸收,抽絲剝繭,再詳加評論。
我相信許多樂評在提筆評論時,必定是錙銖計較,傷盡腦筋的。
這也是我說樂評難為的原因。
上次說我不太用「好」或「不好」來評論別人的原因,是:
1、 我不夠好。
2、 我不夠置身事外。
學無止盡,我當然還不夠好。(更何況我也不是什麼吉他大師)。
可是,為什麼我說「我不夠置身事外呢?」,因為我是一個吉他手,在台灣靠彈吉他討生活,我應該是被批評的對象,而非批評別人的人,除非,有一天,我不靠吉他生活了。
所以,我很慶信我不是樂評。 哈!寧可被罵,我也要快樂的作吉他手。
教練與選手
每個奧運金牌選手都有教練。
每個奧運金牌選手都可說是世界第一。
那每個奧運金牌選手的教練世界排行第幾呢?
每個奧運金牌選手的教練道行有沒有比奧運金牌選手高呢?
哈!我好像在說繞口令似的。
其實,琵琶想說的只是:
「老師不必然比學生厲害的!」
有了這種心態與認知,才能夠擴大自己視野,充實自己的能力。
畢竟,它山之石,可以攻錯。
吉他與音樂的領域是無盡頭的,誰又能擁有全部的技法?
因此,虛心的學習別人(老師)的長處,是很重要的。
我聽一個在樂器行教吉他的朋友說:
「真奇怪!有些學生繳了錢,對於學習吉他的基本功夫並無興趣,但是他們卻寧可花一堂課的時間來看老師特技表演。」
我想他大概常常被學生要求到:
「老師,你會不會彈××歌的SOLO啊?」
「老師,你有沒有彈過DREAM THEATER的××歌啊?」
「老師,速度200的六連音,你彈的出來嗎?」
哈哈….
我看就差沒問:
「老師,你為什麼不是PAUL GILBERT?」
真是…..※*﹪#◎
還好,我那朋友修養蠻好的,遇到這樣的學生他都請他們另請高明。
大約10幾年前吧!
那個時候METAL正在流行,每個吉他手演奏時,總免不了拉一下搖桿,點個弦,sweep picking一番。
我卻一向對這類型音樂興趣乏乏,因此,都沒有接觸。
可是,週遭環境都充斥這樣的彈法,逼的我不得不練習一下。
可是,我又懶得去抓唱片,那,怎麼辦呢?
靈機一動,我就去某樂器行報名、繳費、學吉他囉。
時間到了,第一堂課,我準時的到了教室,將吉他音調好,恭敬的等老師來上課。
不一會兒,老師來了。
年輕的老師推門進來,看到我,驚訝又尷尬的跟我打招呼。
我知道他大概想都想不到我會來跟他學吉他吧?
他有點不好意思的問我說:
「不會吧?你是來開我玩笑的嗎?我跟你學還差不多,怎麼你來跟我學呢?」
我連忙解釋道:因為我對metal一竅不通,而且生性疏懶,因此希望他能將他所知道所有的metal技法教我。
同時,我也再三強調我是很誠懇的來學習的。
經過了一番解釋,他終於知道我的初衷了。
於是,往後的一個月,他認真的盡他吉他老師的本分,我也在學習中得到我所想學的彈法。
當然,下課後,有時我們會一起討論一些音樂,他會問我一些他所不懂得樂理,而我,甚至會教他一些我所擅長的技法。
感覺很好的一個月。
亦師、亦友、亦敵(相互競爭、較勁),是進步的根源吧?
我想…
青出於藍
常言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吉他世界裡,琵琶倒希望「青出於藍,而異於藍。」
享譽日本圍棋界的韓裔棋士趙治勳,年輕時到日本學棋,受教於名人木谷九段。而木谷先生正是與大國手吳清源共同發表「新佈局」,帶來震撼性的革命,而開創圍棋新觀念、新時代的一代宗師。
趙治勳在成名後,曾經撰文述寫介紹當代圍棋界各名家。
其中寫到關於他的老師木谷,與吳清源大國手的棋風時。趙治勳毫不諱言的提到:「木谷老師厚實的棋風,依我的個性似乎學不來。但是吳先生講求速度與實力的棋風,卻很適合我。」
這位在巔峰時期曾經連得「本因坊」、「名人」、「棋聖」各項頭銜的傑出棋士,更進一步的表示:「在圍棋方面,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吳清源棋士。」
相當有趣的事!
畢生跟木谷學奕的趙卻說出這樣的話。
但是,我想:能跟厚實派的木谷學棋,又用心去鑽研速度派吳先生的棋藝,而後,將兩者之長集之大成,無怪能出類拔萃。
既不拘泥於門派之別,又以開闊知心去汲取經驗,這大概是每一個成功人士所必備的修養吧?
前一陣子,我聽說我的好朋友阿文開始研究起爵士吉他來了。(他一向以彈重金屬搖滾樂為主,現在是趙傳、彭佳惠等藝人的音樂總監)。
冒失的我,突然脫口而出:「阿文的風格不像是彈爵士樂吧?」
隔了一陣子後,我開始後悔我說了這句話。
我錯了!
也許幾年後,阿文會融合重金屬與爵士樂的領域,找到一個新的、屬於自己的樂風。
偏執是不能創新的。
唯有哥倫布破蛋立直的精神才能開創新的里程碑。
一如趙治勳之於木谷、吳清源。
一如阿文之於重金屬搖滾、爵士樂。
青出於藍,青異於藍……
青或許可以勝於藍。
狗毛
總在狂野的嘶吼聲中感染他的思維。
狗毛,一個性子很直的大男生。我說他大男生,是因為他很可愛。
七、八年前他曾經出過一張叫「衝動」的專輯。然後,沉寂了一陣子。最近,他又開始活躍了起來。跟「亂彈」的幾位成員,不定期的在PUB裡表演。
問他的心路歷程,他回答的很神話:
「有天睡醒,就突然想通了!」
究竟想通了什麼,他沒說。
我想他是不再顧忌什麼了吧?
跟我一樣,喜歡大口的啜酒。大約也愛追求著醉後的那份直率吧?!?
他的搖滾樂中帶著濃濃的民謠風,這是我很喜歡他的地方。我一直以為:再也沒有比民謠搖滾更樸實的音樂了!
他的歌詞更有趣。沒有什麼艱澀的語言,只有裸露的思考與吶喊。但是,詞句中卻展現出跳躍式的邏輯,有時後你也可以說是對比式的。
你不需要細嚼慢嚥,只要跟著音樂的節奏與張力,自然的融入他看似無厘頭,卻又很E世代的歌詞,自然就會隨著他HIGH起來了。
也許這就是這個大男生迷人之處吧?
太多人說自己是另類。
也太多人說自己是UNDER-GROUND了。
狗毛好像什麼都不是,
也好像什麼都是…
來自異鄉的鼓手 -(1)
*知道台灣第一個在錄音室錄【雙大鼓】的鼓手是誰嗎?
* 知道他是哪一個樂團的鼓手嗎?
他的名字叫「李兆雄」。(我們都叫他Alan)
他是「幻眼合唱團」的鼓手。
知道台灣搖滾樂團歷史與過程的人幾乎都知道「幻眼合唱團」。
在早期,「幻眼合唱團」(starry eyes)可以說是代表型的樂團,雖然對我而言,他們只能算是中生代的樂團(在他們之前,還有2001、action等等著名台灣搖滾樂萌芽時期的樂團),但是對一般人而言,或許,連「幻眼合唱團」都是一個陌生的名詞!
認識他們很早,早在我高中時期就認識他們其中的團員了。雖然期間他們的團員屢有更迭,但是到現在,我跟他們幾個經典的樂手團員依然保持著聯絡。而他們大部分也依然活躍於音樂舞台之上。
這次琵琶作梁靜茹的巡迴演唱會,恰好與「幻眼」的鼓手Alan(李兆雄)一起合作。在空檔時,我跟Alan閒聊著,聊著往事,聊著音樂。聊著、聊著,琵琶的童心一時又起,於是呢,就自告奮勇的充當記者,邀Alan來個既不專業、又不正式的訪問。
各位音樂家千萬可別挑剔琵琶採訪的素質囉!(哈哈!打字可很累的呢!怎麼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以下就是一些對談的實錄:
【問】:你打鼓多久了?為什麼會選擇打鼓?
【答】:打鼓是從學生時代開始的,那時大概是1978年吧?
(梁靜茹在旁大叫:「天啊!1978年我才剛出生呢!」)
當時之所以會選擇打鼓,純粹是偶然。因為我跟阿威(Power 11的主唱)共同組了一個樂團,而我們兩個正好又都會一點吉他跟鼓。然而你知道啦,一個人只能選擇一項樂器呀!所以,後來我選擇了鼓,阿威則選擇了吉他。
【問】:可以說說剛學習鼓手的情況嗎?
【答】:剛開始,既沒錢買鼓,更沒地方可以擺鼓。於是衣架、臉盆、水桶拿起來就給他亂練一通了!反正能敲出聲音的都拿來當練習用具了。(琵琶笑說:很像紐約的街頭秀呦!)
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克難的,而且也沒有太多的娛樂、遐想。反正成天活在音樂裡,滿腦想的就只是拼命練鼓,拼命練團而已。
【問】:對於你加入的第一個樂團,有什麼特別的回憶嗎?
【答】:「News Boy」是我的第一個團。(和阿威組的團)
那個時候反正什麼都不怕,也不知道什麼是怕。管它練得好不好,那裡有表演就往那裡去!表演的機會雖然不多,但是只要一有表演,大家就賣力的在舞台上狂飆!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至於你說有什麼特別的回憶,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當時比較有名的樂團有「2001」、「Action」等,跟他們比,我們當然還差一大截!有空的時候,常常都跑去看他們表演,偷學幾招。
雖然還不夠成熟,但是大家都很努力的練習。後來居然被邀請去當時國賓飯店對面一家叫做「圓桌西餐廳」的地方表演呢!(此餐廳現在已不存在了)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機會。
好笑的是,提了一把吉他,搭公車去餐廳表演,手上的那把吉他還沒有盒子呢!一上公車,全車的人都看著自己。哈哈…
(說完,Alan大笑。)
來自異鄉的鼓手 -(2)
Alan在台灣音樂圈已經混了多年,大大小小的演唱會也不知作了多少場了?可是,誰知道:這位鼓手的故鄉是在哪而呢?
【問】:我聽說你來自東南亞?據說還是酋長的兒子?是真的嗎?當初又為什麼會選擇來台灣?
【答】:(Alan大笑)什麼我是酋長的兒子?哈哈哈!那純粹是以訛傳訛!
我是來自馬達加西加(馬拉加西)的華裔。
當初想出國留學,有兩個地方可以選擇:一是法國,二是台灣。
而我選擇了台灣。後來就留在台灣了。
【問】:那你在台灣有當兵嗎?
【答】:有啊!我當時是工兵,駐防在金門。
不過很有趣的是,我的部隊正好跟「金門軍樂隊」駐防在一起,因此我一直有接觸音樂的機會,一有機會也會去看他們練習。
【問】:那你退伍後又怎麼混進這個圈子的?
【答】:退伍後,還是跟舊夥伴阿威一起搞團,當時的團員有:小屠、劉天健、小J。我們常常在巴爾可餐廳表演。還記得那時都不會看譜,下班後常常被小屠叫到他家裡去練習看譜。
有一次,我們在練團的時候,正在薛岳來看,也不知為什麼?後來就被薛岳挖角加入他的「幻眼合唱團」了。
【問】:在跟薛岳時期的幻眼總共做了幾張專輯?
【答】:印象中總共錄了四張專輯吧?其中最深刻的就是第三張。「不要在街上吻我」、「海拔三千」、「電動搖滾」等等。當時跟劉哲維,阿匡用200的速度飆重搖滾,雙大鼓,感覺很爽!
我是台灣第一個錄雙大鼓的鼓手呢!
【問】:薛岳走後,「幻眼合唱團」的發展如何?
【答】:其實,在跟薛岳合作的同時,「幻眼」就已經跟很多歌手合作演唱會了。(像張清芳、哈林等等)
薛岳走後,「幻眼」還出了一張專輯。
之後,我們加入了新主唱 - 劉偉仁。當時的團員是:阮德君、李庭匡、韓賢光。我們固定在EZ-1表演。
【問】:最近很多演唱會看到你並不是在打鼓,而是司掌打擊樂器,你怎麼會轉到打擊樂器的?
【答】:其實每一個鼓手或多或少都應該接觸打擊樂器的。
而我接觸打擊樂器純粹是由周華健的演唱會才開始的。後來對打擊樂器越來越有興趣!
【問】:對於一些年輕的鼓手,你有些什麼建議嗎?
【答】我的建議很簡單,其實就是:多聽,多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真正的去體會它,尤其重要的是去「專研」自己最喜歡的音樂類型!
我個人其實很少去練教材的。我也建議新進的鼓手多聽聽唱片,去揣摩那些鼓手在錄音的時候的感覺。
偶爾可以翻一些雜誌,看看一些好手們對於鼓、音樂的看法與觀念!
【問】:你自己呢?你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是哪一種?
【答】:開始的時候,當然是搖滾、重金屬。後來又漸漸迷上雷鬼、藍調、世界音樂。
現在最喜歡R&B的音樂,這跟貝斯手邱培榮有很大的關係。
順帶一提的是:他是我最喜歡的BASS手。
【問】:撇開鼓手不說,你覺得現在樂團跟你們那一代的樂團有何不同?
【答】:我覺得新的樂團很有精神,但是不夠多元。
現在的樂團我覺得不夠「開」!似乎在他們的眼中只能找到「酷」跟「反傳統」。對於不同掛的音樂往往視為「死對頭」!
這其實是很狹隘的。
「地下音樂」這個名詞被過度濫用,好像地上的都是廢物!
其實地下音樂也只是眾多音樂型態中的一種,有很多音樂型態甚至沒有名字的。
有時實在是矯妄過正!
記得我們年輕的時候,用最爛的樂器追求最好的聲音,現在很多人卻因為想與眾不同,反而用很好的樂器去製造很粗糙的聲音,真是奇怪!
我覺得還是應該去追索音樂的根,了解各型態音樂的起源。
音樂是一種要很尊敬的文化!
【後記】:其實Alan一向是很輕鬆的人,這次採訪中突然聽到他說:「音樂是一種要很尊敬的文化!」讓我大吃一驚。
也許大家可以多去詛嚼Alan的嚴肅吧!
爽翻了!!
哈哈!七月,七月…
擠窄門聯考的同學考完了。
辛苦一學期的同學放假了。
茁長中的豆芽菜舖在7月5日滿週年囉!!!
在此同時,長期與菜舖結盟的【吉他人網站】,也於7月5日正式與菜舖合併!
超強的夢幻組合、嶄新的【豆芽菜舖】正式登場!!!
小詠、Maggie是菜舖的新掌櫃,新夥伴。
(掌聲鼓勵、鼓勵)
新的版面雖然還在趕工中,但是相信在湯圓、小詠、Maggie的聯手出擊下,菜舖一定會有更充實、更專業的風貌。
同時,為了讓暑期的音樂家們有更多的資料,菜舖決定:
暑假期間每週更新兩次。
哈!爽不爽?
雖然以後工作量增加了,每天又要耗費很多時間在菜舖上,但是,想到7月5日在oldie goodie舉辦的豆芽菜舖週年慶派對,琵琶就開心!
嘿嘿….琵琶又有酒喝了!
爽˙翻˙了!!
錄音器材-Tom Anderson吉他
嘿!我是阿匡。先來介紹一些我在錄音室裹所使用的器材。
這是一把Tom Anderson電吉它。在錄音室使用時,可用來作伴奏(Rythm)用,也可用來作主奏(Lead),二者皆宜。Clean Tone時,有點像L.A的Fushion style,有很甜的聲音,它也有些像Fender的音色,但多少有些自己的風格,在作pizz彈奏時有很清楚的ATTACK,所以用來作Rythm時會有很不錯的效果。此琴的重量比Fender略輕,因此他的power chord不會太重,非常適合做POP、BLUES、R&B、ROCK的音樂,但不適合做METAL的音樂,這可算是蠻通用的琴。
琴上有三個拾音器(二個單線圈,一個雙線圈),每個拾音器都可切換成獨立的單線圈或和其他的拾音器並用,所以它應該有2x3x4種音色,算是吉它中音色非常多變的,如果不熟練使用反而會令使用者有錯亂的感覺。
此琴的材質,琴面為虎紋楓木,琴頸為?(搞不清楚)四年前於L.A購入,價值2,700美元(尚不含稅)。台灣目前有賣,價格尚稱合理,大約八萬多元(有錢再買吧!)。電吉它不一定很貴才能在錄音室使用,有個水準即可,特色很重要,看你是要面對何種音樂。
錄音器材-前級、效果器、訊號處理器
圖中有三台機器,最上面的是一台preamp(前級),中間的是effect(效果器),下面的是Ampulator(訊號處理器)。
preamp和音響中的前級是同樣意思,它把電吉他的訊號做一些改變和放大,這和平常見到電吉他音箱上有TREBLE、MIDDLE、BASS的那個部分是同樣的意思。這台Custom Audio preamp是真空管的,在美國L.A訂作的,它有三組高,中,低音控鈕(preamp),最上層是給clean tone時使用,中間是crunch,下層則是Lead,最右邊的一列則是三組preamp的共用EQ。此PREAMP聲音非常乾淨,早期時由Steve Lukather(To To的吉它手)在錄音室使用,操控亦非常簡便,有一個腳踏板用來連結preamp作為選項,我在唱片中所錄出來的聲音都是由這台pre變化出來的。我把電吉他的訊號進入pre再直接進入中間第二台effect(Eveneide)再到下面的Ampulator(有時用有時不用,看當時有無speaker而定),這樣的聲音已經足夠使用,我並沒有很好的Delay&Rever,但是錄音室都會有很高級的這方面器材,在mix down時才加入Delay&Rever就可以了。
在照片中第二台機器是一台綜合effect(效果器),它比較好的effect是在CHROUS和Flanger這部份,Stivi很喜歡用這種eff,裡面有他自己設計的一組eff(買來就有的),聲音亦是很乾淨,我常用它的CHROUS。
最後一層是一台聲音模擬器。有時在錄音室裡,它不一定會備有speaker(喇叭)給電吉他使用,你必須自備(自己帶)。在沒有speaker的情況下,我的訊號就必須經由這台模擬器來作處理,否則從preamp出來的訊號是不可以直接拿來錄音的。在這台Ampulator中設計有10'和12'喇叭的選擇鈕,亦有1x1、2x2、4x12喇叭數的組合。這好比我們平日所見的音箱有大有小,大的裡面喇叭比較多個,小的也許只有一個,一樣意思。它裡面有一個真空管來處理訊號,這種聲音比較厚和溫暖。
用Ampulator錄音室和實際用Amp+speaker來錄音,我還是喜歡用真的Amp+speaker來錄,原因是,真的speaker收音錄出來的音色比較真實又有ATTACK,在作clean tone差別不大,但如果要處理一些有power的部份(破音)就會差的比較多,我並不想省麻煩而使聲音錄出來不好。但Ampulator並不是完全不能用,要看錄何種音樂。舞曲和soft的曲子,它的表現也不錯。現在人們對聲音的要求越來越多元化,有時不好的聲音正是歌曲中所需要的也有。一切的決定端視曲子本身特色而定,並沒有絕對值。
順道一提,preamp大約5萬(台幣),eff大約4萬,Ampulator大約2萬。
錄音器材-後級
圖中有二個器材,上面的是一台VHT的POWER(後級),每一邊有95瓦出力(A類)、二邊就95x2共190瓦。我在錄音室使用時,將電吉它的訊號進入前級再進入這台VHT(power),這時訊號被放大到可以用來推動喇叭(speaker),圖片中下面的器材便是喇叭,它是由2個12吋的單體喇叭所組成,是MESA公司所出品的。
在錄音室裹如果要用麥克風收電吉它的聲音,我就是這樣搞、這樣錄出來的聲音非常的乾淨有力、有很清楚的顆粒、如果想要知道確切的音色、可以去聽哈林最新專輯(我最熟悉)裹面有我錄的部份。(非廣告、只是check聲音)
如果你是初學者或已經是樂手、不用抱怨沒有錢可以買這麼貴的器材、因為這不是錄音唯一的方式,何況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是分批買進的。如果你很有錢那就另當別論。在美國有很多世界級的吉它手、用的器材比我貴很多的也有,但比我差很多但彈得很棒的更多,自己要量力而為,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音色和自己的風格,用努力慢慢的累積(錢?經驗?知識?人生?)—都對啦!最後祝大家彈琴愉快!
樂評:純粹,開闊,意境的旅程-聽竇唯的《山河水》
當你面對山、河、水時,是怎樣的心情呢?焦慮不安、憂愁傷懷、痛苦難耐嗎?不會的。雖有少數例外,但大多感到壯闊、寧謐、清朗、自在,一種在大自然懷中的安穩和輕鬆。聽竇唯的《山河水》專輯也是一樣的。
在竇唯《山河水》之中,彷彿走進中國的山水畫裡,潑墨的、寫意的及無限想像的留白。歌是幅畫,或是不斷展延的畫軸,開啟無限風光;從歌序看,由「山河水」、「美麗的期待」到「出游」、「晚霞」,恰似漫不經心、隨興而至的旅程。
第一首「山河水」是楔子,是序曲,穩定的節拍是步履,邁向「美麗的期待」,想必湖光和山河姣美。接著畫面進入炊煙槐楊柳沃土雲空的「風景」中,而正值「三月春天」,於湖光泛波裡,他有著現代人的不爽,難免「×」一下現代,而祈禱這美好能長久。
「熔化」是天人合一的盼望,「把身體交給顫抖的撲面的」,卻又矛盾、掙扎地墜入現實;「哪兒的事兒」還是不能釋懷,只得「拆」!那是革命,是解放,是「消失的影像」,揮舞紅旗望先人的足跡。那麼,喝口「竹葉青」吧!別囉嗦,相約上路在清晨,「出游」去。最後的「晚霞」是落幕。
竇唯既寫意也寫實,有彩雲追月亮,也有周圍老外名字的朋友「湯姆和彼得」。虛實相生,不就山河水了嗎?不就是人生了嗎?人生何嘗不是一種出游呢?
也可以不必這般解譯竇唯的歌詞,沒標點符號,沒段落,甚至句子與句子間,無必然的邏輯鎖鏈,竇唯把詮釋權給了聽音樂的人。要說是句子的拼貼;後現代主義的信徒;是意識流的作祟,或是信筆胡言,都可以。畢竟,這並非黑白、好壞、愛與戀的樣板戲或通俗歌曲。
好音樂需要聽者更高的想像力參與,因為想像的開闊,山河水才可以永久而流傳悠遠。
竇唯與張亞東在《山河水》中,將具有「中國特色的電音主義」完全體現了。Techno 、Hardcore、 Trip-Hop等元素與節拍的運用,毫不作做;在五聲音階的旋律主導下,中國的聲音色彩自然流露。使他的作品即使放在世界各國的電子音樂作品裡,依然獨樹一格而無可取代!
在《山河水》中,發覺竇唯對音樂極高的敏感度和聰慧,且執意邁向音樂的純粹,企望達到更唯美而幽冥的境地。
當大陸搖滾圈大半一股腦兒地趕上龐克時代時(大陸叫「朋克」),他早已浸淫電子樂的氛圍中。《山河水》在大陸九八年出版,而大多數作品他在九六年就完成了。他為什麼不搞龐克?從他的個性、人生態度、音樂品味,就不是龐克,他壓根兒是文人、隱遁者和哲人,這點在《黑夢》、《豔陽天》和《幻聽》都可發現。而今,唯有純粹的、靈性的、平和的、迷幻的電子曲式,可以相容他內在不為人知的無邊的夢境。
別受流行歌曲僵固制式的歌詞和伴奏所慣壞,《山河水》以新的聆聽經驗,帶引人們走進桃花源的想像世界;是E世代新音樂的唐詩宋詞元曲,也或許什麼都不是。竇唯的音樂最教人尷尬的是,別人總是說太多了!可還記得他的老歌「說不出的感覺」嗎?山河水,總是沉靜、仁慈地看著人間!
天使(轉載自:天使越界-天使樂評)
樂評:《應該》非常楊乃文
楊乃文《應該》專輯音樂整體的聆聽性非常高,旋律可口易入耳,卻不會厭膩。製作人並沒有過度依賴唱腔,而讓各器樂在一定的位置,表達歌曲的意念和感情。
我們不光是聽唱腔的細緻、曲折、奔放與收斂的多元呈現。器樂也不遑多讓;絃樂、鍵盤、吉他、貝斯、鼓也各有華麗驚豔的鋪陳及躍動,連和聲都精彩極了,在林暐哲的指揮下,樂性飽滿多彩。
編曲使用了很多絃樂,讓音樂感豐富,減緩銳利的音樂情緒,音樂性很強,但乃文仍以多樣唱腔和器樂融合,相得益彰。她獨道的詮釋與強烈的個人演唱風格,濃郁地圍繞著個個不同詞曲作者之間;因而,儘管蒐羅了陳小霞、陳珊妮、陳綺貞等個人特色突顯的作品,同時也在林暐哲製作統籌之下,仍然非常楊乃文。
下面是我對每首歌的眉批
應該
唯美的絃樂,愛的大氣氛。副歌空心吉他出來,表現對愛的肯定態度。陳珊妮的詞曲流暢自然,說愛的種種擔憂、掙扎、困惑及期待和自我確立。
祝我幸福
豎琴浪漫又幽遠,像是逝去的美好戀情,依依不捨。空心吉他是心絃的勾勒和輕輕的顫抖。「祝你幸福」是對過去的珍藏和完成。
QUEEN
英倫搖滾,激烈地突破愛的束縛,掙脫愛的被動和宰制地位。電吉他的音網,構成一種堅決的力量。
太驕傲
甜美輕鬆的流行搖滾,詞像是林暐哲寫乃文。 不得不 和聲像是一疊連聲的自我說服,搖滾與絃樂、配器繁多音色多樣豐富。
證據
器樂表現十分出色,太好聽了! 我們 唱腔風格明鮮,聲線穩定紮實,轉音自在。
SURRENDER
內在哀傷緩進,低調地醞釀情緒;電吉他出現時,讓歌曲產生亢奮感;轉調時唱腔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漂著
麻木的愛歌,無可奈何的淺唱,和聲的回聲效果是孤獨的、自我內心之音的迴盪。
放輕點
體貼的哀歌。空心吉他和鍵盤輕輕鋪陳著愁緒和構築未來美好的希望。
天使(轉載自:天使越界-天使樂評)
湯圓
認識湯圓,是在墾丁。
只記得是一個小女孩,臉圓的快滾出地球了。
像個番茄似的。
後來都這麼叫她!
風花雪月的日子似乎淡了。
她始終沒變!
沒太多表情,在她跟我說話的時候。
總是沉默。
有些旋律,卻始終一直飄在日子之中。
從尖山作背景的墾丁那夜開始。
(我想至今她也還不知尖山是哪座山?哈哈!)
黃婷知道!她在香港。也許現在在大陸。
後來,有一天,
我和我的安答就貪婪的要求她,
為我們的宿醉增加一些色彩。
她給的,是:
全世界最好吃的意麵,
和一堆啤酒。
仍舊沒有笑容!
無法理解!
你問她:「最近在做啥?」
他說:「上班啊!」
一點都不精采!也沒廢話。
然後有一天你突然想熱情一點,
問她:「嘿!好久不見!」
這娘們會嚇死你的應道:
「對呀!想我啊?」
於是,你被迫只好很有風度的說:
「對啊!想到不行耶!」
哈哈!吃過豆花嗎?
這就是標準豆花答案:
「那很好啊!」
都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然後,你就開始學習恨的牙癢癢的時候,
在元宵節,用力的嚼軟趴趴的「湯圓」!
是一種趣味!
讓我快樂許多!
Steve Vai的音樂觀
轉載自bbs,感謝maggie提供。
Steve Vai 的音樂觀:
--------------------------------------------------------------------------------
當你集中意志去做一件事時, 你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關鍵即在於那種專心致志的態度,這對很多事來說都一樣,一個砌磚工人專心工作使得磚牆砌得又快又好,當你專心看本書時,你的理解及記憶效果都明顯地增加一些。
這兒有個關於音樂的例子:Steve Vai 以前在替Frank Zappa 的音樂寫譜時,要寫所有吉他和鼓部份的總譜和單部旋律,這個工作實在有夠苦, 他發現自己一天花了10或12小時,只聽了一分鐘的音樂, 他實在是太專心於其中了,以至於每當稍微休息一下,都令他感到發暈,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成果,他發明了新的記譜方法,也抓了一些世上曾錄製過節奏性最複雜的音樂,這全靠專心致志。
對意志這類的控制是一種冥想(Mediation),人們經常無意識地冥想,看電視也是一種,但許多人總覺得這是一種神秘的精神活動,"心無雜念"可能是冥想的最高境界,因為那即是你要努力的方向上!我們冥想某件事而得到最好的結果,但冥想並非易事,因為我們的心容易遊盪,這些分心的干擾阻止你得到最好的結果。
好!到底這些玩意兒跟我們學吉他有何關係呢?
當你冥想某件事,你被迫從許多角度去看它,包含一些你從未想過的方式,你被迫更深入地以屬於自己的方式去瞭解,因此結果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這就跟音樂家所追尋的相同了:點燃原創性跟個人風格的火花。
下面的練習將幫助你發展音樂的冥想技巧:你找一個獨立的音樂idea,例如一個和弦,或一段旋律,照Steve Vai的方式做,就都用振音(Vibrato)來彈。
振音是一種很有表達力的技巧,當正確運用時,可訴說千百種事情,你拿著吉他坐著,再放一個鐘,彈一個振音一個鐘頭,這聽起來很容易,但你要做到:不彈那個音符以外的音。
照你高興彈的次數的多少。
試不同的振音方式,快的、慢的、感性的、甜美流暢的…
最重要的一點,不要讓你的心思亂轉,當你發現自己想振音以外的事(難免會的),將心思拉回音符上面來,這很困難,但是值得嘗試的一種練習。
終於你會彈盡了傳統的振音,所有你曾經看過別人彈的方式,然後(若你有耐心堅持)你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你會觸到更深入屬於自己的一些idea。
你可能必須一點一點地累積練習的成果,也許你開始只能5 或10分鐘,試著自己計時看看,終於你會發現,有一天你只要自在地彈,這些振音技巧輕易地被應用,你將發展一些屬於自己的彈奏方式。
你可以用這個方法彈樂句,彈solo,彈和弦變化,只要專心其中, 並經常分析自己的彈奏,你可以只彈兩個音符,任何兩個音符,彈一個小時而不換別的音,試著用不同的方式,用扭弦,用不同的picking方式,彈得輕或重,使音符長或短,或用振音。
你從這類練習所獲得的最好的一件事,是勝任自如的權威感,當你彈吉他時,你對於要將音符神采飛揚地彈出覺得很有信心。
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一種訓練的教化,偉大的成果需要訓練,冥想也是一種訓練,但當你步上軌道時,這不再像是一種訓練,而是一種樂趣,還有一點很確定的:這裡不能教你做甚麼,你就是必須自己去做它!!
Steve Vai
不再罵中國搖滾了
轉載自大陸263網站,很有趣的一篇文章!
他的標題是:
不再罵中國搖滾了!
我最近一次聽的國??滾作品是:『無能的力量』還是『演義』已經想不起了。但後者在手邊,可能是最近聽的。)
『演義』我只想說一句:唐朝老了!激情不在,但是更有理性;沒有新意,但還不算是垃圾。比其他……哦!不說了,題目就是【不罵中國的搖滾了】!
想想九三年拿到『夢回唐朝』時的震撼,我記憶猶新。長時間的滿耳外語,突然有國人的聲音,實在是高興的不得了!那時對他們的崇拜就和崇拜LED ZEPPLINE一樣。不過後來隨著時間的演繹,對他們專輯的近一步解構,說句實話,他們的水平也就是一般的重金屬音樂上融合了中國的文化,在特殊的年代具有特殊的意義。
相比之下,更具有中國音樂代表性的是老崔和當年的魔岩三杰。老崔其實是一個真正的搖滾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可以和BOB DYLAN相提並論。他的巔峰,我始終認為是『紅旗』那張,雖然先後遭禁和解禁,被人罵得體無完膚,不論是搖滾評論還是社會評論。但是,如果你能耐心的聽一次,那你就會發現很多形式下的?容。我一共聽了六十次,前前後後,最多的時候是每天一次,每天都會覺得新的東西冒出來,只有一點不變,那就是對老崔的佩服。最早不喜歡權威,因此也不太把老崔放在眼裡。從那以後,又回頭聽了他的老歌,真的是好像是走進了一個被我遺棄的天堂!不得不說:音樂素養還是他高!就好比大家少爺和野孩子比教養一樣(現在的擁?們不要砍我!!)。(ps.1)
『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其實就是早期老崔對『紅旗』的一種風格嘗試。他一直求變,而不囿于一格,這也正是大家罵他的原因。但是為什麼我們說NEIL YOUNG是大師,就不能容忍老崔呢?的確,「力量」裡是有很多電子和JAZZ的成分,其實今天音樂進一步融合,很難一定確定某種風格是否屬於某種流派了。老前輩們都試過鄉村等等的流派,那老崔加點其它的風格有何不可呢?
魔岩三杰,曾是我們的希望,但何勇過於純真,張楚太是理想,豆子又那麼的世故,所以註定了不會有結果。但他們的作用是無法比擬的,正是他們的成功,帶動了中國搖滾的發展,才會有今天的如此之多的所謂搖滾。當然,很多人都有貢獻,不是一、兩個人的。
後來張炬死了,我就不再過問國?的搖滾了。其實很長時間,大家在什麼是搖滾上還是很模糊的。在電台裡,我聽到過人說那英是搖滾,這當然誇張了。但是田姐和小謝說是搖滾就是惑人耳目了!動力火車,怎麼看也不是!還有….總之,大家還?搞清誰是搖滾,倒不是說大家不好,只是說明了一點,現在音樂在融合,像六七十年代那麼具有標誌性的搖滾已經很少了。
但少歸少,並不是說阿狗、阿貓都可以玩搖滾。我們可以不玩真正的搖滾,但不可以借?搖滾的名義猥褻她。而現在的搖滾鬥士們做的就是這項工作!甚至那幾個三和弦也叫搖滾,呵呵!不說了,又有違宗旨了。
我不相信我們沒有創造力,我只知道我們曾輝煌過,看見過希望。音樂是一種沉澱,是對民族和文化的反思,也是精神的解放。自然不是無賴罵街那麼簡單的。搖滾要有自己的,因為她本就是民樂,所以不能強學別人的,妄自菲薄。搖滾又是一種多元的世界文化,所以也不能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看誰誰不對。到現在,也許是我聽大不多,不關心下一代!(ps.2)但是,從聽的為數不多的地上和地下音樂來看,心態還是是不很好。也許這句話我不配說。但我想,這裡也不能顧及自己的形象了,總是要有利發展為好!
?有菜料做不了好菜,?有生活就不會有搖滾。
不知道這個比喻對否?
2001.8.8
附註:
ps.1:琵琶將一些簡體字都重新打成繁體字了,但是像:擁「?」們,琵琶猜半天也猜不出來是什麼字?希望大陸的網友能幫我們解釋,謝謝!
Ps.2:…「到現在,也許是我聽大不多」……
這種語法,在台灣少見,所以琵琶也只得照本宣科了。
『賞味期限』黃小楨
有的唱片標榜是live,但事實上大都在錄音室中,重新處理、修整,讓人感覺不過是錄音室的作品,插入主唱歌手的O.S.及罐頭似的掌聲和尖叫而已,嚴重扭曲了live原音重現的精神。
反倒黃小楨的《賞味期限》專輯有比較濃厚的live味!儘管是錄音室完成的,但錄音效果的附加相當少,配器的音色真實,唱腔也未過於修飾,幾乎百分之八十像是黃小楨pub現場演唱的原聲重現。
以民謠搖滾為主要基調的《賞味期限》,旋律單純、清新,很容易吟唱。製作的導向並不想讓這張專輯太媚俗,較注重原創精神。絃樂、鼓和吉他只求實在而已,放棄了電腦合成及錄音室樂手的華麗、精雕取向,讓整張專輯相當富於人味,溫暖而不虛偽。在一片翻唱風、電子風中,這是相當難得的!
可以看出她的創作是源自於生活感觸,所以旋律只不過是負載情感表達的工具,而不是純粹為音樂而音樂的創作,宛如個人的生活筆記。因此十三首歌都很小品,一首首聽稍嫌太短,但她老實告訴人家是「練習曲」,可見她並不想太著力去鋪陳,成為結構十分完整的作品。這是現今大半創作歌手處女作常見的現象,陳綺貞也是如此。或許這也是快速時代的主流吧!
由於旋律和吉他和弦並不繁複,且變化不大,十三首小品就可視為一首大篇章,快慢歌交遞,呈現黃小楨對生活與情感的完整素描。反覆聽賞,仍有無窮韻味。「12月的夜」、「告白」、「權」和「賞味期限」都十分耐聽。
民謠搖滾的特性,詞扮演音樂靈魂的重心。而年輕的黃小楨,雖然沒有大主題,沒有史詩性的氣魄,但情緒飽滿,真實表達她的感受,使這張專輯的個性突出,風格不俗且製作誠懇,是近來少見的。
曲目
1.八月二十八
2.What Is It About You 你..你..你..
3.December Night 12月的夜
4.Complain 抱怨
5.# 3 歌曲參
6.15 秒練習曲
7.9.8m / Sec 每秒 9.8 公尺
8.Confession 告白
9.# 3 歌曲參
10.?祼奔
11.Loveli Sickness 妄....妄想症
12.Divine Right 權
13.賞味期限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新的音樂生命,答案不是翻唱而已
重新翻唱校園民歌,在歌壇已經屢見不鮮了,且不論是市場的需求,還是創作力的貧薄;不斷翻唱,使校園民歌不因時代的消逝而死亡,反倒累積了更強韌的生命力。創作的校園民歌因長遠的流傳,而成為名符其實的民歌。就像鳳陽花鼓、一根扁擔、四季紅一樣,成為後人傳唱不歇的歌謠。
萬芳的《答案》專輯,便具有延續校園民歌音樂生命的價值。難得的是,新編曲和新詮釋豐富了原曲的音樂性與新時代的氣息。
「答案」的弦樂編曲、歸去來兮的民謠風,使原曲益加豐厚、出色;爵士風的編曲,讓原曲袪除了時間流逝的陳腐味道,展現新的風格;比如「七月涼山」、「偈」和「再別康橋」,都令我耳目一新,連合成的琴聲都躍然生動。因為編曲新意洋溢、不落俗套,幾乎可以當新創作來對待。「拜訪春天」、「歸」、「當你生日」、「蘭花草」,一改老歌的雄壯威武,多了自然、閑適的韻味,畢竟今天是休閒的時代了!
萬芳的唱腔,並不如以往那樣用力演出,我的意思不是說她唱得不認真,而是她並非在演唱,不是演歌中的人,不是在揣模歌中的情緒,只是融入,只是成為音樂中的一部分,因此顯得自在,並適當發揮即興的風格,像「序」、「答案」和尾聲不知所以的呢喃,似乎企圖將這些老歌,變成萬芳的歌。
因而,大都以性情發聲詮釋,這是不能以一般好不好聽來判斷的,而得看能否觸動聽者的心弦,像聽「偈」,當你厭煩了一成不變的城市步調,興起流浪的念頭時,會把歌唱得美美的嗎?
在選曲部分,很勇敢地挑了五首原是男聲的歌,你能想像萬芳唱李建復的歸去來兮嗎?原歌李建復是男人不得志的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多的是感慨時運不濟和不甘心;而萬芳的詮釋多的是能捨的釋然。
這種不同角度的重新詮釋,使《答案》讓我不願說她是翻唱專輯,因為她有了新的音樂生命和靈魂!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苦中作樂的《十一台》
董事長的《十一台》十一首台語專輯,在台語歌市場嚴重萎縮,甚至瀕臨台語新創作歌曲難以為繼的危境,《十一台》面世為新台語歌踏出新世紀的一大步。其不受商業市場所匡限,做自己愛做的音樂,描寫自己真心所見所感所思的歌,誠懇動人而勇氣十足!
然而並非敢寫台語歌,有勇氣就是好音樂,《十一台》的真正的優點在於,想表達的外在趣味及內心情事,不是孤絕的封閉、玄奧的,而是易於讓人領略,會心一笑,願與他們同聲唱和,與聽者分享交流。旋律單純、流暢,「俗俗的美」就是具本土特色卻讓人聽來覺得美;編曲配器很有現代感,細膩又粗獷,不失搖滾的熱情與批判的力量。這是台灣樂團繼交工的《菊花夜行軍》後,另一張佳作!
「加暝班」所有器樂、電子鼓及DJ小四的刮唱片炫技聲響,交織出工業電子搖滾的曲風,具體而微地鋪陳現代生活的氛圍。一句「足累ㄟ」便說盡了基層勞工的共同心聲;在original原版本中,電吉他的反覆速彈,那種快速拼命的的音樂意象,已說明了受榨取的人龐大壓力及無奈,只能隨著機械無盡耗損,最後微弱、呢喃般的音效,似乎預告了苦情的命運。
描寫樂透彩的「樂介燒」和「檳榔西施」,都是國語歌中難得一見的寫實歌謠。阿吉的歌詞擅長捕捉台語中具節奏感、有趣味性又富記憶點的俚語詞句,使歌曲順暢發展,不會偏僻、生硬,使歌曲的具深刻的說服力,比如「足累ㄟ」、「樂介燒」、「瘋豬哥」、「卒仔」,相信他是生活在台語中的創作者,不是刻意作詞而生的。又有勸世的意味,像MC Noki饒舌的那段,及副歌不斷反覆的「樂介燒」也頗有變相唸經的諷刺感;帶那卡西味的「檳榔西施」歌詞的調侃味較重,以警笛的音效暗喻可能的下場;而以Britpop曲風的「沒問題」提出了質疑,悲嘆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抒情慢歌的「悲哀」、「牽拖」是淒美的短歌,發揮阿吉溫柔純情的唱腔;吉他編曲和鍵盤音色都有加分,讓人心沉落,有那麼一點芭樂歌的催情作用,如果填國語詞說不定是暢銷情歌。但整體來說,這張專輯的低層基調相當悲觀,只是董事長樂團善於以歡快、奔放的氣息來吐露;阿吉和已逝的冠宇合寫的「瘋豬哥」、阿吉自寫的「卒仔」都是悲歡交錯的心境大反差,明明是「卒啦」但loop弦樂一出來,就有了一種虛張聲勢般炫爛似的傲氣,似乎苦中作樂成了他們作音樂的支撐力量了!
《十一台》還有個值得新秀搖滾樂團參考的優點,收錄現場表演的版本或部分live片段在專輯中,像「心愛的牛肉麵」和「檳榔西施」,而不是全部是錄音室的操作結果。畢竟樂團是從真實的、長久的live演出,磨鍊成長的。live music才是搖滾的靈魂,否則和一般唱腔歌手何異?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俯聽陳建年「大地」的心跳
聽著陳建年《大地》專輯,實在不敢說要寫篇樂評,誰有資格對我們身處的土地說三道四呢?誰能指著這土地上的樹草蟲魚鳥獸溪河人,是不好的、是糟糕的?當然我也沒有能耐或者也不需要去評斷「大地」的優劣好壞,就如同陳建年在九月二十七日台北松江詩園演唱會上說的,他的音樂是要和大家分享的,所以我以下的文字也是,一起分享陳建年的《大地》。
在序曲中,可以聽到牛吽吽叫、孩子的奔跑哭泣,間以陳建年的吉他和排笛聲等等,似乎已點出「大地」的真實氣息,它的名字叫生活。在都市文明中,對大地的看法全是物慾的、奪取的、改造的;對土地,想到開發、建設、荒廢、價格或綠化、保育等等,人工的,權利的,現實的利益,而忘了本然的面貌及無邊寬闊的胸懷。
序曲中帶你回到大地的本質,是一切生命呼吸、生長、歡快、耕耘、安慰、休養、沉落的所在,是所有生命共同的家。而這個意涵與《海洋》是一致的,好比易經的陰與陽,而有了生生不息的世界。
也許由於陳建年個性十分陽光,相當海洋,非常大地的緣故,我發現他的音樂幾乎沒有憂鬱、哀愁、苦痛、傷痕,只有大器、包容、快樂,而且迫不及待願意把這些他創造的美好的事物,包括音樂,帶給大家。像「大地情懷」、「曠野英雄」、「Amis的饗宴」等歌中,都讓人感受到以山川河海親近相愛的歡樂美好,才有歌詞說「傾聽」、「吶喊」、「潛入」並「享受生命\重回純真的大地情懷」;而你多久沒「傾聽」、「吶喊」、「潛入」呢?多久沒享受生命了呢?陳建年沒說,也很可能他沒意識到,自己音樂可貴之處在於喚回人對自然的愛慕。
他對大地的擁抱和深愛,並不會使他?棄人群或隔絕於科技文明的社會。你聽他的「孩子與你(我的天堂)」、「Yina Ba Yu Ddia」、「媽媽的花環」、「姆姆的blue」、「藍藍的唸珠」等歌時,發覺他對父母親友的深切思念、關懷並真情歌詠,他的歌詞沒林夕寫得奇美,沒姚若龍那樣細緻多情,卻讓我感到簡樸、直達人心。給妻、子寫的歌說:「守在你身旁,守著家,守天堂」。不必唱「諾言」或「愛你」,卻什麼都說了!
陳建年的多情,使他的作品帶著懷舊的味道,而這個懷舊,不是一般懷念過去的時代人物、事件或商業機制炒作的復古風而已,而是他願把生命歷程帶進專輯中,高中時代組「四弦」合唱團,參加民歌比賽的作品「藍藍的唸珠」、「勸」和《海洋》專輯中的「也曾感覺」、「故鄉普悠瑪」等等。他和我聊天時,還常提起他那些團員,很想讓以前愛音樂的好友,今天也能分享他在音樂上所受到肯定和掌聲。
於是隱約帶著壓力,像他常說,他不是很喜歡看到「金曲歌王」的字眼一樣。我和陳建年最坦誠的時刻,可能是在紅葉溪下的溫泉堀中吧!是人與自然的呼應,而沒有創作者和樂評人的尷尬。我不願意自己老帶著樂評的面具,就如陳建年之於金曲獎!
陳建年的作品除了強調他的創作能力外,也沒忘了為卑南族南王文化盡應有的傳承責任,我們應慶幸原住民創作歌謠,從陳建年外公陸森寶以降,還有郭英男、胡德夫、蔣進興、陳建年苦心堅持繼承。《海洋》中有「長老的叮嚀」、《大地》裡的「媽媽的花環」,都教我感動不已。
有時我對張惠妹評價較低的因素,除了沒有創作的主導性外,主要是她在原住民歌謠的傳承上十分貧乏。以她的專輯作品來說,就是全然商業導向下的產物,和原住民的血統文化並無關係。但我不會討厭她,民主國家,每個人都有選擇工作取向和屬性的自由!
哎呀!我太嚴肅了!再嚴肅一點!我認為陳建年其實是吉他人,他每首歌都可以發現他使出在吉他演奏的所有功力,編曲、細部的技巧、感情都相當用心展現。我認為有過度華麗的嫌疑,以致一些配器的鋪陳會顯得臃腫。但就原住民音樂歡聚的習慣,卻又合情合理,會什麼樂器就來摻一腳吧!大家高興就好,很符合歡聚的即興趣味。甚至覺得他唱腔的爵士、藍調或拉丁味不足,有的歌曲咬字和音高不準,但你聽了很多遍,卻覺得這些理性上的缺憾,不那麼重要了!這一切是那麼真誠地打動人心。
這是一張洋溢生命、幸福、歡樂與愛的音樂,把電的成分降到最低,直接以純粹的音樂舖向土地、心靈與感情的透明地帶。讓人們享受他最真摯、最深刻的音樂饗宴。陳建年烤飛魚和他的歌來款待我和歌手謝宇威的場景,和他的《大地》奉獻給所有樂迷並沒有任何差別,希望你能接收到,這來自於大地的心聲、慈善和美好。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逍遙在《第33個街角轉彎》的無限意境
《第33個街角轉彎》取得好,讓人覺得這張吉他音樂專輯想像無限,又是如此貼切人生。這是董運昌老師目前為止我最讚嘆的一張,不是說《聽見藍山的味道》、《城市冥想》不好,而是《第33個街角轉彎》的音樂概念更完整且飽滿。
這張無疑是台灣吉他迷的經典示範版,融合古典、民謠、佛朗明哥爵士等等吉他演奏技藝,但在技藝底下,編曲的巧思、台灣其他一流樂手的全心盡興合奏搭配,呈現絕佳鮮活融合的一體感。最動人的是,董運昌作品所流露的人世性情與氣息,讓他的吉他音樂帶著濃厚的生命力,手指間可歌可詩可畫,引人無限想像,猶如「Acoustic Alchemy Music」,不能成仙得道,隨之探望、品嚐世間風景也是一大妙處。
以下是我對《第33個街角轉彎》的眉批,與您分享。
「左岸印象」
散步的喜悅感。小提琴與吉他的對話,像是鞋與地面的問候、邀約與遊戲;吉他泛音、顫音、指節擦絃聲,宛如跳躍、駐足或奔跑的音樂意象,卻又能感受到樂句中,沉思、悠哉、歡鬧的人間表情。做為開場曲,又有一種旅程即將開始的期待、雀躍、不捨、懷想,等等無言的情緒交錯、糾葛。
「紅色小酒館」
FRANMINGO尼龍絃吉他熱情進入,與手風琴的搭配,像是流浪藝人在酒館前廣場的表演,也彷彿是馬車或火車奔馳的律動,車窗外風景急速消逝,手風琴聲是人凝視時的遐思,吉他連彈是止不住的鄉愁與未知的夢想。
「月台上的旅人」
抒情中板的鋼絃吉他獨奏,比較多的心事流淌,連串遊盪後的休憩。樂聲鋪了一朵白雲似的被子,讓疲倦的心可以安睡一會兒;或是一張椅子,坐下來無所事事東張西望,接近中國山水畫裡的淡墨輕抹,餘韻無窮。
「第33個街角轉彎」
雙簧管給我帶來焦慮,迷路前的不安定感。等手鼓加入後,反倒有了放下尋索目的地的迫切感,多了遊戲的調皮輕鬆與無所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在悠遊。
「迷路」
真真迷路時,反倒是一派無憂無慮。可以是現代爵士的即興趣味,口琴像是對自己的幽默調侃。
「缺角地圖」
古典室內樂的沉穩、肅穆、安祥。董運昌古典吉他技藝悄然登場,讓我走進巴洛克風似的古樓,摸索著生命的出口,靈魂深刻的遨遊。
「單程票」
多麼難彈的曲子,聽到董運昌畢生投注於吉他藝術的創作與演奏上在這首曲子上,他考驗自己並精采綻放,卻讓你覺得樸實無華。一張單程票,涵蓋所有記憶、心血及夢想!
「異國夢」
繽紛多彩,意象豐富的New Age,太好聽了!三天不吃肉。
「旅棧的最後一夜」
流連、難捨又想大快人心一番,各種回憶與不滿足在琴音裡翻轉不去。擁有吉他優越的技巧不足為奇,但董運昌的手指彈撥、觸感、壓絃,是帶著情感和詩意的,才能扣住人心,帶給人不同的音樂妙境。
「碧海藍天」
大調的開闊恢宏,令我心安澄靜,可以是鯨海似的徜徉,可以安眠又被那一聲鐘響喚醒,睜一眼品味人世大好風光,卻也不貪,這一遊便也夠了!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在雷峰夕照與「波羅蜜多」的路上
何訓田學院中任教,能創作象牙塔的陽春白雪之作,如交響曲《平仄》、《夢四則》、、《感應》;室內樂《天籟》、《兩個時表》或民族管弦樂《達勃河隨想曲》,又能跨出學院和朱哲琴合作雅俗共賞的音樂專輯,加上廣泛與社會互動,2000年與張藝謀合作創作大型歌舞劇《劉三姐》;2002年9月於杭州新建雷峰塔下,推出《雷峰塔開光音樂大典》,在在顯見一位音樂人深致動人的人文、社會關懷。
《雷峰塔開光音樂大典》或稱為《雷峰夕照》,便是這張《波羅蜜多》的前稱,在台灣發行叫《波羅蜜多》,也許是台灣民眾對佛教比中國大陸親近、熟悉的緣故,且多數人無緣親見新雷峰塔開光大典,於是取「波羅蜜多」之名,又深合音樂本意。
表相上,或說創作因緣,確實和雷峰塔有關。雷峰塔是中國極具豐富意象的表徵,可以無盡演繹。明朝馮夢龍編撰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就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在京劇、粵劇、河南梆子都有,我小時候看野台布袋戲和歌仔戲都看過「白蛇傳」,白素貞、小青、許仙、法海還有雷峰塔,至今不忘。
西元1924年雷峰塔倒塌,魯迅先生發表過「關於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據說毛澤東1958年在上海看「白蛇傳」,還大為感動,拍案說:「不革命行嗎?不造反行嗎?」雷峰夕照更是西湖十景之一。當然,其佛教的象徵,是不可忽略的。而今雷峰塔重建,多了何訓田的《波羅蜜多》,更接近佛與「白蛇傳」的本意及其慈悲喜捨。
雷峰塔北宋八年西元975年建成,位於浙江杭州西湖畔夕照山的雷峰上,是磚造的,叫「西關磚塔」。因位在雷峰,一般人稱為雷峰塔,七層樓身,內壁刻有《華嚴經》,藏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筐印陀羅尼經》。宋徽宗時遭雷擊;宋高宗時修建為五層;元朝末時塔周圍木廊為火所燬;明嘉靖末年,倭寇放火燒塔,只剩磚石塔心。杭州人世代盛傳雷峰塔磚吉祥、僻邪,所以盜磚者眾;1924年,連塔心都倒了!七十八年後,原址重建。從雷峰塔的歷史,可以看到它的初造、興起、繁華、衰頹、倒塌、新建再起,都是佛學中說的「生滅」!
而音樂何嘗不是生滅,不是鏡花水月!聽這一組也可以叫「雷峰夕照」的《波羅蜜多》,暗暗為何訓田叫一聲「妙哉」!何訓田是有慧根的音樂家,沒從表相著手,或人神戀或封建與反封建的思惟渲染起,他撥開傳說的、歷史的、文學的、政治的、景色的穿鑿附會,而由觀照本真進入。
假使何訓田寫雷峰塔以音代筆,描景抒情,也會催人心肝,感人肺腑,那最多只是與《梁祝協奏曲》、《黃河鋼琴協奏曲》等量齊觀而已,無法超越。但何訓田的「雷峰夕照」,並沒有隨之花開花謝、幻化生滅,而是迴向他對佛的體悟、知見,化為音符、人聲、器樂、經文等等。我不曉得何訓田對佛有多少領悟及修為,但從《阿姐鼓》、《央瑪金》兩張專輯,都可聽到他藏傳佛法的親近,那由「雷峰夕照」直達「波羅蜜多」就不意外了。
我一直繞著這張專輯周邊的事情轉,像是在唬弄人似的!而對音樂的評價是什麼呢?只能說,對於何訓田的《波羅蜜多》,我沒法評價!反倒讓我深感懺悔,心生慚愧,必需在極好的樂音面前謙卑,不執著於某種好壞的評斷、條件及準繩,進到樂音的虛空中,卻越聽越安樂貞定。
我似乎講得太玄了,但實在沒辦法,文字能闡示的太有限。原想放棄,過了三個星期,期間每一天我都拿出來聽不只一遍,才開始知道什麼叫作「繞樑三日,三月不知肉味」。忽覺自己太自私,自顧自徜徉在何訓田《波羅蜜多》的妙音中,不向更多人推薦、介紹,豈不是大大的「我執」及貪慳嗎?
這張專輯我不能、也不可像評論時下的流行歌曲那般說三道四,最直接的是:「太好了!就是去聽!再三聽!」便能知道它的好。若以個人有限的音樂和佛學的認識,企圖勾勒何訓田《波羅蜜多》的精髓,是以管窺天!最好是拈花微笑,偏又達不到那境界。也就如實招來,隨緣而行。
剛聽何訓田《波羅蜜多》時,我沒任何預設觀感,先放下對《黃孩子》、《阿姐鼓》、《央瑪金》的好惡,更不理會什麼New Age 、World Music,聽音樂太愛貼標籤的人,是自己的損失。就是大大的張開耳朵,以廣闊的心,讓音樂進入你的最深處吧!第一次聽,「琵琶行」和「塵鼓」的壯懷激烈,很動我心,技藝高超,意象繁複、瑰麗,有較濃的人間味,畢竟我是俗人。聯想白蛇傳中,白蛇、青蛇與法海和尚的大鬥法,把音樂拿來和戲曲角色對號入座。聽多了,滋味又不同了,像是波濤與風塵罷了。然後,漸漸淡去,變成一種光亮下無來由的歡悅。
我約略讀過一些介紹佛學的書,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然接觸過,但沒背起來。每次聽到第六首「般若心經」時,就會豎起耳朵,像隻小貓在寧靜午後,忽然覺醒想諦聽天神聊天的神話妙語一般。初時沒幾句字聽懂,後來又多聽出一些,漸漸越來越多,彷彿不刻意唸經而入經似的,真是功德無量。取為「波羅蜜多」真是有理,梵文原意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依我較庸的界定,是斷煩惱、棄苦得樂的世界,而我們就在這路上。
佛教有很多讚頌、梵唄,比如南無阿彌陀佛梵唱、楊枝淨水讚、文殊頌、藥師佛心咒等等,讓我感覺稍嫌單調,或許是因為缺乏旋律與節奏的變化,而何訓田《波羅蜜多》有極細致多采的音樂性,不會覺得有濃烈宗教味道,然而音樂的美,不雕著、粉飾,渾然天成,依我的經驗,我受到感化了,可以那麼輕鬆、自在地放下理智、邏輯和知識的設限,直入樂心,是我聽音樂的歷程中,所沒有的!有如聲聞緣覺般,在樂聲中充滿單純的、少有情緒波動的喜悅。
然又不能耽溺於此,恰如李白「子夜四時歌之春歌」詩中道:「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緊接著「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似乎明白了些什麼,卻無法說盡。
不過,我還是說太多了!怕造出過多的「顛倒夢想」,反倒礙了旁人的欣賞、觀照及體悟。有個廣告詞說:「就是那個光就是那個光!」或我喜歡的「Nirvana」樂團(意為涅槃)也都是「道」,何訓田《波羅蜜多》更是如此。那麼就這樣吧!按「Play」……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完美的呻吟~ 太好了!
以前覺得陳珊妮的作品,旋律及曲式很怪,她總不照時下流行歌曲的格式寫歌;加上歌詞敘述性強,文字意象很跳躍,音樂往往是文字的背景,可分、可離、可相容,這成了陳珊妮的獨特風格。
但自《我從來不是幽默的女生》到這張《完美的呻吟》,都有極佳的一體性,聽來流暢悅耳。假使過去陳珊妮給我們的是片片詩意飄落的葉子,現在帶來的是一整棵樹,有風吹過。
先不注意她的唱腔和歌詞,留心整體音樂的呈現(這當然無法把她的歌聲剔除在外),音樂很美,各配器音色都發揮描寫、鋪陳與隱性心情的想像作用。
minimal的編曲和keyboard為《完美的呻吟》架構了舒服的場景,像「緩慢」聽著聽著畫面就來了,每段反覆都有不同的音樂景致;秀秀吉他在底層飛奔跳躍,交揉出多樣情緒的撞擊。
難得聽到編曲如此細緻,而韻味無限的歌曲。錄音效果很好,所有音色粒子處理圓潤,配器的層次感鮮明,為每一首歌創造了特有的音樂空間。
「電車上的情侶」節奏、速度由起動的雜音和開動警鈴聲進入,然後緩進地漸漸加速,如同在電車的行進一樣,到吉他獨奏結束。是擷取城市風景的片段,也是一種音樂記錄。
「完美」的英倫搖滾,吉他的快刷弦和keyboard的慢音點,營造出動人的張力,十分動聽。就連「你太好看」前段的keyboard旋律,我感覺有些那卡似的俗,竟也華麗了起來。「你在煩惱些什麼呢親愛的」雖是薛岳老歌,經過重編和詮譯,卻新意盎然;後段OS是詩人夏宇朗讀她的詩,猶如巧妙的蒙太奇,為這首老歌寫下新的生命。
歌詞的特殊風味,也是陳珊妮在歌壇獨樹一格的原因。句子與句子間,是非邏輯性的,非直線的,而是意象的拼貼,現在的話說是「很無厘頭」,無厘頭可笑、可冷,但另一種層次是,散發一種詩的情境;像「呻吟」:「對自己的身體過敏/隨時開放的性慾/內衣不懷好意」;或「電車上的情侶」的「男無需為她做夢/女的不勉強爭吵/熱戀情侶睡不著」。
從她的歌詞,可看出陳珊妮是很細膩敏感的創作者,所有作品都源自個人的觀察和體驗,撩人心情的文字魅力,悠遠而耐人咀嚼。
關於唱腔部分,有的人認為唱腔並非她的優點,我認為這樣的評斷過於偏頗,歌曲的聲音表情,並沒一種完美的標準,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不能去要求她像王菲或張惠妹。陳珊妮的唱腔,在她的作品裡的詮釋完全成立,自然和諧且適合她自己,那就是陳珊妮。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竇唯幻聽
從黑豹時期的作品「Don't break my heart」到【幻聽】專輯,一路近十年的光陰,竇唯在創作上從沒停歇過;對音樂品質的掌握,由【黑夢】、【豔陽天】、【山河水】、【幻聽】到最近的【雨吁】,還沒有哪一張專輯,令愛好音樂的人失望。
音樂風格的探索,多元,繁複,融合,研磨出他特有的格調、質地與性靈;更為人佩服的是,不隨波逐流,做音樂的誠懇態度,忠於個人音樂的理念,使竇唯在中國搖滾圈中獨樹一幟,形成特有的音樂創作風範。
和「譯(E)」樂隊合作的【幻聽】專輯,是竇唯1999年的作品,而且是竇唯繼「做夢」樂隊相隔七年後,再度組樂隊灌錄專輯並演出。「譯(E)」樂隊由竇唯負責歌曲創作、主唱、吉他、鍵盤,貝斯陳勁,吉他手謳歌,打擊樂、鼓手單曉帆。
【幻聽】照我們一般的解釋,幻聽指的是,好像聽到什麼,而事實上並沒有發出什麼聲音,可是既然聽到了,不論是幻想之音,還是聲音記憶的回溯,終究是存在的。
以此來聽【幻聽】。傳統對歌詞依賴,就可以超脫了;甚至於一般流行歌曲,總愛評說歌手的演唱技巧,音域啦,轉音啦,咬字啦,藍調的、R&B的、搖滾的、爵士的唱法等等,在這幻聽中統統瓦解。人聲回歸為音樂的一部分,和其他器樂融為一體,不為歌詞、語言所拘泥,打開一個更開闊的音樂想像世界。
是人文音樂畫像,是旅程,是高山流水,都可以。竇唯的作品,最重要的不是解說,而是打開心,傾聽,再聽,再傾聽。
●序 / 玉樓春‧雨‧臨江仙
漫雨中的音樂想像。春雨聲響,閒來無事,吟一闕「臨江仙」吧!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然竇唯曲子並無這首「臨江仙」,而僅以短短的樂句,吉他悠悠勾勒出,疏淡意遠的文人畫景與心思,貝斯帶著古琴似的音色。令人想像一名樓上書生,臨窗望雨撫琴遐想的畫面,而那書生是竇唯嗎?「臨江仙」是他心中暗語嗎?是與非?不可說不可說!抑或已全說盡?
●幻聽
想像的釋放,感覺無量無邊地飄搖,飛旋。聽不清意思的人聲,穿梭其間,是表徵著語言的沉重,也或許是人聲脫離語言制式符號的束縛,與底蘊自由深闊的樂音齊翔。木魚似的節拍,出塵的隱喻,配合電吉他的滑音歡悅跳躍,是夢境的深入。然另一層由盤鍵泛音、木吉他所鋪陳的音網,似乎感到即將接近的仙境。但電吉他剎然而止,曲畢。是一切皆幻,還是遁入雲間的空茫?
●旺天下
我彷彿只能聽到竇唯唱著「飛翔」或是「隨想」、「誰想」,他隨口吟哦的句子無法明辨,但也不重要。舒緩的樂音,一種入夢前的無憂氣氛,像晴夜躺在星空下的閒適、浪漫。然後一步步被帶引著捲進 Grunge風的吉他,塑成的閃耀星波。竇唯的作品充滿著前衛精神,可不讓人聽之生厭、一味排斥,總能使人心澄亮、寧謐,卻又不讓人長待在那境界中。激越的琴音打破安祥,再墜回紛擾的人間,是靜與動的無窮迴旋。
●哪呢
對意義激烈地捶打、敲擊、拆解、崩裂、散潰,又探尋、重組。樂隊搭配精彩過癮,大快人心。電吉他刷弦速彈,沉穩悅耳,鼓力道十足。帶著龐克精神的Grunge,但不失竇唯式的唯美、玄秘。
●丰收穫
從低調、平和到高昂,然後散逸。不必束縛自己對曲子的想像,或再三追問他到底要表達什麼,聽音樂有那麼辛苦嗎?可不可以只是享受樂聲,以及無以名狀的吟唱。所謂「丰收穫」不就如此嗎?老農看著黃金色的稻穀,在陽光下頰上流著閃著光的汗;而音樂的丰收又該如何描述呢?傾聽,許是形而上的丰收姿勢吧!其他便難解了。
●覺是
三段不同樂句的組合,心靈呈現的樂章。第一段帶點ambient的電子味;第二段是竇唯【豔陽天】以來慣用的迷幻風味;第三段明亮音色的吉他,大開大閤,單音稚拙的口哨,是逍遙悠遊的心情。不必管唱些什麼,何不跟著吹哨就好。至於竇唯的感「覺是」什麼?我的感「覺是」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統統隨人高興!
●蕩空山
punk樂風,狂飆的噪音吉他與琴音的輕靈彈奏對比,穿插著斷斷續續英文的口白,隱約要說些什麼又無法言明似的心情掙扎,也只能隱約而已。竇唯的作品總是以高反差對比,強化音樂張力,說景也好,說事也罷,人生與命運在對比中消逝,又生成。
●暮春秋色
「起風了…暮春秋色」想起【山河水】的「風景」。緩步而行山河歲月盡收眼底,奔跑了,上車了,隨吉他及鼓的快節奏,想挽住即逝的「暮春秋色」,是痴狂的夢與貪戀。但人聲表情,是沉靜地吟哦而已。在分解和弦的吉他琴音單音振泛中結束,是一段旅程的音樂紀錄。
●愛被愛
音色明亮,節奏緩慢地前進,旋律線條感性、低調,是悲或痛呢?一如竇唯對自己的感情,不開口的,比說出來的豐富。
●漓江水
清朗而遼闊感十足的電子樂,波光粼粼流過耳域,是漓江上的一葉扁舟,仙人或隱者向世間的道別曲。美麗。優雅,教人不捨,可以無窮無盡演奏下去的曲子。
○竇唯作品檔案
1969年10月14日生於北京。中樂器專長是笛子,以前何勇的演出,常見他上場演奏竹笛。
1985年讀高校,學習精神病看護專科
1987年離開學校,參加一些PUB演出
1988年加入「黑豹」樂隊擔任主唱及歌曲創作
1991年竇唯主唱的「Don't Break My Heart」,勇奪香港排行榜冠軍;「黑豹」同名專輯出版;不久離開「黑豹」組建「做夢」樂隊。作品「希望之光」收錄於《搖滾北京I》。
1992年作品「?去糟蹋」收錄於《中國火(I)》第二版;離開「做夢」樂隊
1993年年初,和波麗佳音解約,與魔岩文化簽訂新約;6 月,開始錄製專輯
1994年推出【黑夢】專輯
1995年【豔陽天】出版
1996年作品「主」收錄於《中國火(Ⅱ)》
1998年【山河水】出版,組建「譯」樂隊
1999年出版【幻聽】專輯
2000年【雨吁】專輯面世;【希望之光】精選集發行
2001年【夢】精選集發行
2001年為電影《花眼》創作電影配樂
○譯樂隊成員簡介:
吉他手:鄧謳歌,前「面孔」樂隊主音吉他手
貝斯手:陳勁,「做夢」樂隊的老班底,「做夢」解散,組了「紅色部隊」,如今又一次和竇唯合作
鼓、打擊樂:單曉帆,曾遊走各樂隊的著名鼓手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我心目中2002年台灣優級專輯
我心目中2002年台灣優級專輯
陳建年《大地》
----最佳民謠專輯
林強《天行健》
----最佳電音專輯
(未正式發行)
賽璐璐《春天的天氣》
----最佳藍調搖滾
恆春兮《工商服務》&大支《舌燦蓮花》
----最佳饒舌專輯
史辰蘭《自己的房間》
----最佳跨界音樂
董運昌《第33個街角轉彎》
----最佳演奏音樂
董事長樂團《十一台》
----最佳搖滾專輯
《半成年主張》
----最佳合集
蔣進興《給我的父親 郭英男》
----最佳原住民音樂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為海洋音樂祭獨立音樂大賞的爭議說幾句話
我想我還是講講話好了
連兩屆擔任評審召集人
所謂召集人是遴選,聯絡,集合評審
做評審團的各項工作,包括初審和決審
上屆主席是伍佰,這屆是豬頭皮
召集人有點像評審團的總幹事
大家對入圍團有意見,我當然要負點責任
留言板上有人指責,這次初選評審是黑箱作業
黑箱作業如果指的是作弊或外力買通
我要為所有初審澄清,絕無此事~
初審沒有任何人情壓力和包袱,
也都不在任何唱片公司工作,
完全是獨立和自由意志參與的.
初審的過程是
參選的所有作品和資料寄到台北縣府列冊編號
交到初審團手中,每位初審花時間一一聆聽,筆記
我個人陸陸續續花了十五小時才聽完所有報名團體
接著是開會選拔入決審的團
每位評審勾選個人心目中的團十至十二團
從得一票的團開始聽作品,討論,再聽作品,再投票
甚至得全票的團也要討論,聽作品,再決定入圍與否
沒有任何私利因素的干涉
只要是多位評審參與的評選,只要是民主投票制的評選
都是主觀的綜合,是一種妥協的過程
我個人心中原先十支團和初審後的名單,差距也很大
我也努力爭取過,但最後畢竟要尊重評選的機制
而不是個人的品味和愛好
希望大家不要?黑主辦單位和評審團
大家都希望非流音樂能有更多的演出機會
不論是叫春,野台或海洋都對樂團的演出有幫助
越多這類活動越好,
至少讓台灣音樂不是只有打歌和宣傳
假使因為人們的攻訐,而讓主辦單位寒心
不再支持海洋,那將是所有人的遺憾
沒入圍並不代表這個團不好,也沒有輸贏的意思
希望沒選上的不要氣餒,音樂路是長遠的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台語歌的悲哀
江蕙新專輯《紅線》上市,引發唱片市場一片江蕙熱,所有江蕙新舊專輯、合輯、盜版等等蜂湧而出,似乎顯現台灣人對台語歌的喜愛未減,卻又可看出今天台語歌創作與出版嚴重萎縮,在國、日、韓、美等流行歌曲擴張下,台語歌市場日益邊緣化,想到台語歌只想到江蕙,無寧是可悲的!
台語歌在上個世紀歷經種種政治社會的壓抑、頓挫,從不氣餒、消褪,反而綿延發展,作品豐富,一流的音樂家、演唱家輩出,為人所稱頌、傳唱,「港邊惜別」、「雨夜花」、「月夜愁」、「河邊春夢」等等,都足以成為國寶級音樂資產,優秀音樂創作者如鄧雨賢、周添旺、王雲峰、李臨秋、蘇桐、許石、呂泉生、楊三郎、王昶雄等等,都擁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台語歌面臨低潮,不過仍有「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水車姑娘」、「快樂的出帆」等等好歌面世。
七○年代末,本土意識漸漸抬頭,洪榮宏、江蕙、葉?田、陳小雲等等所演唱的暢銷歌曲,開創了台語另一個盛世。而在黨外與民進黨剛崛起的八○年代中期起,具批判與搖滾精神的「新台語歌」,在大學校園與知識分子間得到廣大的迴響。黑名單音樂工作室《抓狂歌》專輯的出版,可視為台灣「新歌謠」崛起的先端;《抓狂歌》專輯中,由王明輝詞曲主導的歌曲,如「台北帝國」、「民主阿草」、「計程司機」等,在曲式方面結合黑人雷鬼音樂、Rap和台灣「雜唸仔」的風格,鋪展出具原創力的現代寫實歌謠;而由陳明章與作詞家陳明瑜合作,寫出具傳統民謠色彩的「慶端陽」、「新莊街」等現代台灣歌謠,則再次展現台語歌樂親切又富思省力的人文精神。《抓狂歌》專輯的歌樂風格,擺脫長期以來台語歌曲「演歌化」的魔咒,掙脫江湖浪子、花紅酒綠的狹隘格局,而承繼台灣文學的寫實主義精神與本土關懷,為台語歌謠走向新境,踏出起死回生的一步。
《抓狂歌》的社會關懷趨向,雖然沒有在主流歌壇造成風潮,但描述黑道人物心路歷程的《兄弟人抓狂歌》專輯,沈文程的《一九九○台灣人》單曲到以林暐哲為首的「Baboo」樂團《新台幣》專輯,匯聚成台語歌謠新浪潮,然後由林強、伍佰、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及晚近的董事長樂團、饒舌樂手大支等等發揚光大,可與演歌風味的舊台語相抗衡。
教人沮喪的是,到了新世紀一切曇花開謝般空歡喜,新潮無法匯為大流;而且在國語歌壇主導一切市場機制下,台語歌謠的創作奄奄一息。二千年以後,在全球化的籠罩之下,台灣已踏入國際與本土性格交融的時代,社會型態全面城市化,大眾傳播媒體因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的開放、資訊網絡龐大多元,國際大眾文化訊息紛紛湧入台灣居民的視聽休閒領域,大眾消費文化益形顯著。台語歌謠在資本市場中,被歸類為地方的、老化的極小市場,出版新專輯便興趣缺缺,更遑論培養新人才了!
國際資訊快速而豐富地充斥台灣社會,以及新生代語言教育的多元,使他們對世界歌謠的流行趨向更為敏感、更易於接受;世界各地知名歌手湧到台灣「淘金」也日益頻繁,台灣歌壇的國際化於焉塑成。美英澳歌星台表演次數一年比一年增
加:環球、新力、博德曼、科藝百代、華納等國際五大跨國唱片公司來台成立子公司;日本偶像團體V6的台灣哈日風潮、由酷龍開始到韓劇的韓流,以及西洋R&B、HIP-HOP與電音熱等等,台灣儼然是國際歌壇的舞台。
本地歌星向來追崇國際潮流,為了與外籍歌手爭取消費群,除了企劃、包裝、宣傳上,投下更可觀的資金外,歌曲製作也走向精緻的國際特色,投下購買西洋歌曲版權再翻唱,引進先端的電腦科技樂器,中西文夾雜,淺白而煽情的歌詞,等等,「世界一家」的潮流,使台灣一部分流行歌曲,本土特色日漸模糊。江蕙《紅線》專輯十首歌曲中,有四首是日本歌改填台語詞,而「紅線」還成為CD標題及主打歌之一。先別可憐「嗷嗷待哺」的台語音樂人,而要質疑專輯中伍思凱的「上海假期」、鄭華娟的「遙遠的等待」會不如國外的作品嗎?為什麼不能多使用國人的作品呢?
自八○年末起台灣流行音樂開始走入工業化,除了部分誠懇創作的音樂人外,不少歌曲製作不脫國語模仿(或抄襲)西洋、台語學(或抄)東洋,國際五大唱片公司入侵台灣後,也沒改變,反而越演越烈!不要說國際跨國公司對台語歌缺乏認識,更可嘆的是,教育部甚至整個主流社會大力鼓吹美語教育,台語無形中被貶為不具競爭力的語言工具,年輕世代對台語誤解或失去學習的意願,台語歌?落還怨誰呢?
參加客語歌曲的座談會或者到東部原住民部落參訪,他們都憂心重重,深怕原住民母語、客語日漸流失,年輕一代對母語歌謠沒興趣,更甭說是傳續母文化!我每每都發言說,整個台灣多元的文化傳承中,客語或原住民文化算是「幸福的」,至少客語及原住民族群已意識到危機並發起行動,原住民音樂甚至在國際樂壇頗受讚揚,像郭英男、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等等,紀曉君與陳建年也在金曲獎上受到的肯定。而台語呢?麻木到沒人覺得那是個危機!
有一年,我隨旅日的棒球投手郭源治到他的母校華興中學,教導學弟投球時,阿美族的郭源治常問阿美族的小學弟會不會講母語?幾乎都不好意思地搖搖頭,郭源治就規定,下次他回國時遇到他們,一定要用母語和他打招呼才行。我想,今天台灣語和台語歌,是不是也和阿美族母語一樣了呢?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巴奈【泥娃娃】
巴奈中性卻感性飽滿,帶著滄桑的唱腔,每首歌都可以鑽進人們的情感底層,教人隨之面對我們的脆弱、無知,撩人感傷的波濤,但在平撫後,深覺舒暢。
有別於一般工業製造、商業包裝的流行音樂專輯,巴奈令聽者動容的,不是使人垂涎的臉孔,不是名製作人的光環,不是時興的音樂格式,不是龐大的宣傳機器轟炸出來的商機,有的是巴奈真實的生活記錄、命運的陳述、感情的吐露。也在遍嚐苦澀後,發覺她在歌中,更想說出一種人的開朗豁達。
在她的中性歌聲中,聽到一種台灣原住民成長的心酸和坎坷,但又具有普遍性的感染力,不管是那一族人,有誰敢說自己的人生都是快樂平順的。具阿美族與卑南族血統的巴奈曾對我說:「許多人認為阿美族歌謠大部分是快樂的,甚至有人覺得原住民的歌都是樂觀開朗的,但又有多人知道原住民在快樂歌唱外,如何面對現實生活的殘酷,與心中的無奈及悲淒?」
這一切巴奈都真誠地寫在她歌裡,以「泥娃娃」開場,原本童真無限的童謠,巴奈詮譯出新歌曲生命,並與個人的情感際遇相扣合,然後她的作品便沿著兩條軌道前進;一條是對自己血統的反省及重新拾回原住民文化美好的歌謠,比如「Panai流浪記」、「怎麼會這樣」、「大武山美麗的媽媽」,還有在pub常聽她唱的「懷念年祭」;另一條脈絡是她深沉的自我面對,嚴苛又單純地向自我心靈喊話像「不要不要討好」、「綑綁」、「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等等。
因此我界定成是一張自我心靈剖切、映現的作品,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然而沒人會被她的深沉與勇氣給嚇到,反倒給人帶來生命的啟示,一方面又教人感同深受。結束時在「每一天」這首歌裡,給人單純、自由和安心。
製作人鄭捷任讓編曲和錄音烘托巴奈的作品,民謠的基調下,又賦予每首完整的音樂風景,有時像是場電影,有時讓pub live的氣氛忠實呈現。不追求音效的甜美,而忠於歌的精神,像「天堂」,你可能以為他錄得糟透了,但當你懂得了這首歌質疑、控訴的味道,會覺得這是對的。同時節制著專輯中的情緒,不淪為濫情,像「過日子」副歌變成爵士風輕鬆逍遙,讓聽者不致於溺在傷懷的苦團中。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羅大佑與伍佰作品中的「時光之旅」
台北洋溢詩歌的聲響,安詳、溫馨、歡喜、熱鬧,以各種向度在不同的角落刻下稍縱即逝的華彩。這一夜我分身乏術。大道口,伍佰點燃「冬之火」;地下室裡陳珊妮低吟高歌;又想起前夜陳綺貞小PUB演唱會大排長龍;羅大佑兒時記事《童年》出版;梁祝熱四十年後又來纏綿。詩的精靈以多樣的面貌,為城市寂寥的心呵一口暖意;而我選擇小巷中如海似山的琴音演繹下胡德夫的民謠、詩歌。
台灣詩歌作品的展現,不該只存在詩社、詩刊、詩集或報紙副刊偶一登之的小空地上,也存在唱片歌詞本及各大大小小的演唱會裡。後人為台灣詩歌作傳時,楊弦、胡德夫、羅大佑、伍佰、陳珊妮等等人的作品,是否也能與各方詩人相題並論呢?
回首二十多年的台灣搖滾進程,羅大佑與伍佰各領風騷,為時代寫下鮮明的詩歌碑文,並且一點一滴地滲入民族集體意識之中。羅大佑與伍佰都是陰影時代灼烈的靈魂,在苦悶、妥協、壓抑的年代,閃射人性的光芒,照見時光遷移的痕跡,不經意成為歷史的見證,無須研究、詮釋,口耳傳唱,民間流芳。
羅大佑對時代的轉動氣息、演變極其敏感,帶著詩人般的才氣、浪漫、多情、憂鬱,革命家的叛逆和鴻圖大略,以及醫者的大慈大悲,在樂壇獨豎一幟。從「童年」、戀曲系列、「未來的主人翁」、到「告別的年代」,都在在透露以歌寫史的企圖。
羅大佑崛起的八○年代,是詩創作與出版尤屬興盛的時代,詩人余光中、鄭愁予、席慕蓉尚能成為青年文藝偶像的時代,他的作品擁有濃厚的現代詩味並不意外。除了將詩人余光中(「鄉愁四韻」)、鄭愁予(「錯誤」)、吳晟(「吾鄉印象」)的詩譜歌外,羅大佑個人作品中一首首的好詩,垂手可得。從細微處歌?「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童年);「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小鎮);「妳曾經對我說,妳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戀曲1980);「每一首蒼老的詩寫在雨後的玻璃窗前」(家2)等等詩句,如吉光片羽多麼令人難忘。
「戀曲1980」開始的戀曲時代系列,記錄時代軌跡的用心明顯。戀愛追合分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生,就是政治,就是社會變遷。帶著諷喻、批判和文藝味,是老歌了,卻無一絲腐朽。「亞細亞的孤兒」有當年白色與紅色恐怖的獨特時空背景,今天唱誦又生出新意;「來之乎者也」、「超級市民」對文化、教育與文明的批判,現在依然適用。開闊的視野和度量,使作品在時空拉長後,具有不凡的穿透力,像他在唱片歌詞單上寫道的:「該走的路還很長、很坎坷,這個世界仍然大得我們看不清楚我們最近的地平線。開闊我們的心胸視野吧!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後來的人更好走」。
他看的不僅僅是眼前最近的地平線,而是向地平線的兩端、邊緣和中心前進。出走台北,去紐約、香港、上海、北京,由「原鄉」出發,唱罷「台北紅玫瑰」來首「東方之珠」,接著「上海之夜」燈紅酒綠,到百味雜陳的「首都」。漂泊的羅大佑,永遠的「客人」,卻比誰都深情、冷靜,洞察變幻而能瀟灑自在。
音樂人,是詩人,也是哲人。羅大佑如此,伍佰亦復如是。小說、散文、詩處理時光消逝及生命動盪,歌也是。羅大佑的時代性,在伍佰手中化為「點煙」、「繼續墮落」與「只要為你活一天」的當下釋放,是青春的表徵,沒有羅大佑知識分子式的批判,而是誠懇地吐露屬於黑夜的憤懣、絕望、頹廢,是蛻變、新生的歷程,漸漸望向白晝,大塊吐氣,而有「樹枝孤鳥」、「白鴿」、「夢的河流」等等大器作品的誕生。
羅大佑的寫作,或多或少受不同的文藝書寫模式的影響,有現代詩體、民歌體、箴言及像「五十塊錢」語錄體的歌詞。但伍佰比較沒有明顯的文風調調,也許他說受了村上春樹或高行健作品的啟發,卻絲毫不會有春樹腔或高式調調,而一派伍佰式風流,直觀地表達愛惡、事理、智慧,比如「青春是一種火力特強的魔術,不必再閃躲,我已狂掃妳的心窩」(青春);「青春是一片稍縱即逝不回頭的雲朵不應該不應該再次掉入泥沼之中」(黃色月亮)。有種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在文字中跳躍,蹦發高張力的情感濃度和魅力,邏輯無以說明,只是感應的人心知肚明!
文字的趣味畢竟只是趣味,風來就吹散而已。羅大佑與伍佰作品耐人尋味的是,每首歌裡,都付著一顆熱情燃燒的心腸和古老心靈的冷眼觀照,如火與冰交會迸發的星光,在無常變幻中,羅大佑總再三探問永恆何在?不管是童年、故鄉、四季、愛戀與人心,他都看清流變與短暫的宿命;「天雨」是天問似的祈求:「越來越看起來像一首序曲,它滋潤了我的本性,越來越禁不住問自己,老天呀是否已雨過天晴」;家似乎帶給他一絲幸福的希望,他在「家1」中唱著:「誰能給我更孤獨的門窗,遮蓋著內外風雨的門窗,誰能在最後終於矛盾地擺擺手,還祝福我那未知的方向」;而「春望」則是指向更高的心靈指標:「依然是清晨裡微弱的陽光,依然是冰雪裡永恆的希望」。
時光的紀錄,是生命歷程的電影,向深裡探什麼是愛?什麼意義?什麼是目的?便觸及瞬間與永恆的深刻探索。伍佰的歌散布著青春、愛情、變、河流、盡頭、夢等等的命題或意象,魔幻交織出他所謂的「月光交響曲」,而我認為這仍不脫是時光演進的命題。看清世道變化無常的規律,在「七彩燈光」中伍佰高唱人人都有的迷惑:「良心算什麼,千瘡百孔,矇住我的眼,放掉我的手,孤獨的遊魂,迷失了的我,何處是依歸,哪裡是盡頭」;在「變」裡似乎懂了什麼:「黑夜如此漫長,無法停止思量;權力功利慾望追逐著快被滲透的善良」;「夢的河流」恍惚明了些什麼:「偶爾會遇見浮萍幾朵,相聚時歡欣別離失落,慢慢我才知道不能帶走些什麼,記憶剎時破了洞」。已有開悟的味道。
歌者是詩人,也是哲人。往淺裡唱,「童年」、「戀曲1990」、「浪人情歌」、「挪威森林」等等是流行歌曲,但經過歲月淘洗後,由歌裡我們又拾回失去的、褪色的記憶、歷史及生命意味。往深裡讀,我們曾經不能了解的事、想問的「永遠」是什麼,今天再由歌裡揣想,又是不同的一番境地;也興許迷戀依舊,仍然迷惑,但歌的翅膀讓我們翱翔於新舊交替的想像時空中,歌裡,無盡的時光之旅沒有盡頭!
※原載《聯合文學》2003年1月號219期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從SARS想到BBS
晚上,大夥兒買了些滷味跟啤酒,在房裡天南地北的聊開了。
一位醫生,大概對星象學有點研究。
閒聊之中不經意的就說到:
「2003年對全世界而言,是災難的一年。在星象學來說,是會有天災人禍的一年!」
他接著又說:
「你看:美伊開打,人禍已經出現。再來,SARS、一個全新的病毒正在肆虐全世界,這不正是天災嗎?」
最後,他又補了一句:
「老天大概是看到台灣人口水戰太多,所以給大家一點SARS,讓大家乖乖帶上口罩,閉嘴!!」
聽完他說大家哄堂大笑….
最近在BBS有一則討論,出乎意料的討論熱烈。
標題是:【請問大家如何保護手呢?】
看到討論篇數竟然多達120多篇,不禁令我這個老頑童好奇心大發,於是趁著空閒,就一篇一篇耐心的去拜讀。
果然台灣是個臥虎藏龍之地,各類能人奇士比比皆是!
一個【請問大家如何保護手呢?】的問題,從「張力」到「抓力」到「肌肉訓練」到「一秒鐘彈幾個音」到「SWEEP」到「了解自己的手指頭」到「Steve Vai早就是舊時代的產物」等等等等,內容真的只能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所能形容。
其中有一篇真是深得我心,琵琶未經原作同意就將它轉載下來,還望原作者別介意才好。
以下是這篇署名NO Woman NO精采的大作:
「我來講一下我的經驗好了
我小時後想學吉他,長輩跟我說基本功非常重要
就把我送到了中國基礎吉他學院
別以為吉他學院裡大家都在彈吉他,裡面一把吉他也沒有
我和師兄弟凌晨四點就要起來挑水,一手兩個水桶,挑到六點,然後砍柴燒早飯,當然也是用手砍,一開始當然砍不斷,但是同儕間的壓力讓人成長,我半個月就可以截斷一般的樹枝.吃飽後開始晨跑,這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師父拿著節拍器調整速度,我們的步伐則要對整節拍,每天從山上跑到山下,然後是自由時間一小時,之後在跑上山吃中餐.下午則要幫所有學院的師兄弟洗衣服,搓揉脫水,一切當然用手
我只待了一年就走了,期間連吉他都沒看過,但是我現在別說封閉和絃,要我捏碎琴頸都不是問題!」
於我心有戚戚焉!
於我心有戚戚焉!
巴奈Panai流浪記
Panai(巴奈),漢名柯美黛。父親卑南族、母親阿美族。民歌手,出過一張專輯《泥娃娃》,前「原舞者」的團員。我常去「女巫店」聽她唱歌,每一首創作都撩人心緒,歌中鬱結、悲痛且真切、動人,像是凝視月亮後,垂落的淚。於是,我去找她,讓她說故事,像她寫歌一樣,叫「巴奈流浪記」,一則青春漂泊的感言。以下都是巴奈的話。
父母親很早就分居了,在原住民部落很多是這樣,就是人家講的「媽媽跑掉了」。爸爸忙著工作賺錢,我從小唱歌給自己聽,讓我跟自己玩耍,自己陪自己長大。
讀台東女中時很單純,什麼都不懂,失戀就很傷心,決定要離開這一切去流浪。那時三毛的作品《迴聲》專輯裡,有首歌叫「飛」,我完全投入歌詞裡面,人就走了,以為在演戲,帶個包包,跟朋友借一把吉他,流浪到高雄!
在高雄民歌餐廳唱歌。長得又高又黑,剪了很短的頭髮,聲音那麼奇怪。常覺得為什麼別人看我的眼神那麼奇怪?我不喜歡我自己。不喜歡自己,還要讓別人感覺「你懂什麼」;比如說,我看你在吃冰棒,我絕對不會去跟你說:「給我吃一口好不好?」只會走開,心中想說:「冰棒有什麼好吃的!」其實我是想吃的。
走唱生活裡,日子搞不清怎麼過下去。在高雄唱一次是二百五十塊,一禮拜十班的話,一個月收入一萬出頭,很窮,但餓不死,又可以唱歌。一直以來,唱歌這件事,讓我平衡了生活的不順,可以把日子過下去。就算我這麼不快樂,但從來不會想去死好了、放棄一切不要活下去,沒有!
唱了很多城市,岡山、台中、鹿港、台北、宜蘭、台東,唱倒很多店。比較大的轉變是和滾石唱片簽約,在那個年代是「哇!滾石耶~」簽了六年,朋友都明顯看見我的改變,可能很得意,有時又很沮喪,起起伏伏,其實是不好受的。
那時假裝喜歡自己,假裝自己很美,學著打扮自己,學著像別的歌星那樣。不過,這都是假的,很快就凋謝了。但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怎樣過日子,長時間被不理會時,就得自己安排自己。
1995年十一月進「原舞者」。當時我的歌星夢還很清楚,但放著不管,直到歌星夢睡著了,就想應該到「原舞者」好好學習,學原住民歌舞。我從小愛唱歌,也唱歌那麼多年,卻從來不會唱原住民的歌。也在那時開始想,我原住民血統這件事。
很喜歡「原舞者」的生活。「原舞者」有很多田野採集、文獻資料、部落老人家的歌聲、音樂、書,只要願意學,磨鍊自己,一遍又一遍,了解歌詞和意義,早上十點到晚上六點,每天做這些事就很愉快,那種文化美好的資產,是很迷人的。大家手牽手,唱歌、跳舞,那種安全感,妳存在的感覺很清楚。大聲唱歌、表演,人家就大聲鼓掌啊!很熱情,去接受那個掌聲,笑得很燦爛,就覺得那是應該的,你欣賞我吧!
千禧年第一天太麻里迎曙光,跟「原舞者」去表演,來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台灣長大的人,不管是漢族、客家,還是原住民,上萬人在太麻里邊,夜空下、海邊唱歌跳舞,太美了!這個意義比去國外表演,得到的稱讚還重要,還令人高興。
去年答應角頭音樂出版個人創作專輯,但一直想,出唱片幹什麼?後來,有個嫁到美國的好朋友,她沒聽過我的創作,有一次回來聽了兩首,就對我說,「真的很棒。」她回美國不久,傳來消息說,她得腦瘤死了。我就想,應該要出版,因為不曉得明天人會怎樣?你看,好朋友來不及分享我的成長,就死了。中間還反反覆覆過,到決定生小孩後,出唱片這件事就容易了;生小孩都可以了,出張專輯算什麼!
現在再聽自己的作品,有時聽著聽著忍不住就掉眼淚,不是好不好聽的問題,而是我聽到自己在說什麼。唱歌和創作比較接近我的心理世界,可是哪有人每天拿著心理世界過日子的,那多悶啊~~總要有生活能力吧!生活很殘酷的,該吃飯就吃飯!
本文轉載自:翁嘉銘流行歌仔簿
2008年10月30日
古典/藝術搖滾文藝復興的聲音--RENAISSANCE
古典/藝術搖滾文藝復興的聲音--RENAISSANCE
林碩彥
在廣大浩瀚地所謂前衛/古典/藝術/搖滾的範疇裡,renaissance一直是支重要的樂團。不只由於七十年代中期的商業成績,也是因其搖滾祖譜裡深遠的影響力,更在於她們在七十年代起創造了獨特而新鮮的聲音,優美、深邃、悅耳,能引發聽者無限的想像的空間。
筆者接觸renaissance的時間其實不長,算算也只有兩三年的時間而已,剛買下時只認為它是古典/藝術搖滾相關論述裡常出現的名字。放進音響時初覺得它並不像尋常陽剛氣息濃厚的搖滾,女主唱嗓音好像受過正統的聲樂訓練,除了專輯有一兩首長度超過十分鐘的歌以外好像跟一般樂迷所認知的YES或ELP、KING CRIMSON式的前衛搖滾味道不大相同。說來要真正好好聽它並沉迷其中則是在當兵以後了。
說來說去也是歌曲情境太美惹的禍。前幾張renaissance的專輯似乎特別喜歡以玄妙、廣大、抽象的事物為題,這當然也是很多人後來發覺是前衛搖滾的通病與限制。我初買的Ashes Are Burning專輯有一首歌名The Harbour。在夕陽西下時的基隆港東五碼頭,經過一天辛勤的派工後經常穿著藍色工作服與同僚靠在主甲板的船舷邊抽煙聊天看日落。有時沉默不語,腦海底不由得竄起這首曲子的每個旋律,Annie Haslam如天籟般的高音描述港口海邊落日心情蕭瑟的景象,時間延後了近二十年後還是如此扣人心弦,恨不得立刻放假把她們的作品作一個有系統的收藏。如今雖然時空俱已改變,她輕柔飄揚的歌聲仍舊存在。這是一種需要心無旁騖沉思時可以翱翔神遊的音樂。
{1969—1972}這個樂團的早期陣容並不固定。我們知道英國藍調搖滾先鋒團YARDBIRD在1968年解散,陣中的吉它手Jimmy Page另組New Yardbird而後成為經典的Led Zeppelin﹔原先的主唱Keith Relf與鼓手Jim McCarty則選擇以較輕柔的民搖再出發。發行數首單曲後逐漸成形為樂隊的形式,前民搖團Nashville Teens的鍵盤手John Hawken、貝斯手Louis Cennnamo與Keith的妹妹Jane Relf擔任主唱,以兄妹雙主唱伴以優美背景合音的組合出現在英國樂壇上,當時是1969年。首張同名專輯(1969)由前Yardbird成員製作,{Island}、{Kings And Queens}是討論英國早期迷幻搖滾時必備的材料、{Wanderer}為如夢似幻的抒情曲。兩首曲子超過十分鐘以上、一首七分鐘,其中鍵盤演奏佔了主要篇幅。感覺上編曲並不很緊湊,有些鬆散的感覺。第二張Illusion(1970)是張易被忽略的出色作品,優美的旋律不時出現在每首歌裡,依舊是男女輪替主唱、輔以大量的鋼琴伴奏。{Love Goes On}是單純歌頌愛情的合唱小品、{Golden Thread}是有絕妙鋼琴前奏的曲子、{Face Of Yesterday}裡有Jane出眾的吟唱。在這張專輯裡長篇幅的作品減少了,{Past Orbits Of Dust}有著Space Rock空間感的表現。整體而言至少是張值得在夜半聆聽的成人抒情搖滾曲集。純以唱片封套藝術而言前兩張的封面設計精巧地暗示了中世紀抽象的況味,強調空間質感的音色營造也是其與中後期作品有所不同的。
1971年renaissance人事上有了極大的變動。在第二張專輯的巡迴演唱途中Keith與Jim離開樂團另組較為硬式搖滾走向的Armageddon(註1)、Louis則短暫加入了另一個以民搖組合著稱的The Strawbs。大部份的原始樂團成員在經歷連串人事沉潛後在1977年以其當初組合最後一張專輯名稱Illusion為新團名再出發,接連發行Out Of The Mist與Illusion,可惜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成績(註2)。
{1972--1976}這三年可以說是renaissance廣為人知與最具創造力的時期了。就筆者而言,也很喜歡早期纖弱細緻曲風的組合。但到了Annie Haslam時期,樂風有了某程度的變化,編曲由於有Michael Dunford的加入而更加繁複、大量鋼琴的演奏部份也沒有讓人失望,最使人訝異的是新女主唱Annie Haslam可達五個八度音階的高音表現令人嘆為觀止,在專輯開始後幾分鐘那種耳目一新、暢快舒活的新聲音表現代表著樂隊的全新動力。(註3)
Annie Haslam可說又是個一夕成名的女歌手。據說小時候在唱詩班曾因歌聲過於宏亮而被迫退出,原先在倫敦打算從事服飾設計而曾學過聲樂技巧的Annie因緣際會下看到刊登在melody maker的廣告前去應徵,在試音時重新演繹kings and queens令人驚豔。經過短暫的赴歐實際演唱訓練後,由John Tout擔任鍵盤手、Rob Hendry吉它、John Camp貝斯、Terry Sullivan敲擊樂器。全新的組合新專輯Prologue(1972)果然也名副其實是場美輪美奐饗宴的序幕,{sound of the sea}有著對海洋的迷思,全曲瀰漫著海水的氣味。{kiev}與{prologue}不忘招牌式長篇的鋼琴演奏、{spare some love}與{bound for infinity}聽到Annie美麗的歌聲伴隨動聽的旋律。十一分鐘的終曲{rajah khan}有著詭異的開場,隨後女聲吟遊與採樣Ravel的Bolero舞曲(在電影戰火浮生錄中也用過)貫穿著實驗性強交替出現的各樣音符節奏裡,相當過癮。
提到renaissance就不能不提到Betty Thatcher,在illusion專輯時期就貢獻過兩首作品。就像Peter Sinfield之於King Crimson或Keith Reid之於Procol Harum,都是樂團專屬的作詞家/詩人。Betty的詩詞與前兩位男詩人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不同,簡單而充滿甜蜜奇幻的意境與Annie夢囈式的高音相當契合。而原先專為樂團作曲與製作的Michael Dunford則在Ashes Are Burning(1973)專輯中正式加入成為吉它手。有趣的是,他們兩人幾乎從未碰面,所有的美妙的歌詞曲譜據說都是在書信往返中敲定的!基本上延續著前作的樂風而推展,同樣是張叫好叫座的專輯,也是筆者本人首次接觸而深深喜愛的作品。開場曲{can you understand?}則採樣俄羅斯的傳統民謠入樂,記得筆者的Docter Zhivago(齊瓦哥醫生)原聲帶也有這段民族色彩濃厚的配樂。{on the frontier}有男女多部幽雅的合聲豐富樂曲本身的肌理。{let it grow}與{carpet of the sun}會使人掉進充滿詩意的幻想裡,似乎真能在腦海裡看到一抹亮麗刺眼的陽光灑在大地上。{the harbour}因為參半著筆者對過去生活的回想而對本人有特殊的意義,也是首好聽的抒懷歌謠。標題曲{ashes are burning}則是集上述曲目於大成的長篇章寫意作品,中間樂段有John出色的鋼琴彈奏,編曲複雜度的野心不輸當時所盛行的前衛搖滾樂團的傑作而與前張作品尾聲{rrajah khan}遙遙呼應。
有人說renaissance的樂風走向受Chopin的影響很大,我想從John Tout的近似浪漫樂派的鋼琴演奏風格就可以略知一二。此外它與古典音樂的裙帶關聯,無論是主題旋律或歌詞意涵、編曲架構甚至主唱唱腔上都可以看出來,大概是除了Emerson, Lake& Palmer以外援用或被國民樂派啟發最重的樂團了(註4)。Turn Of The Cards(1974)發行權轉交由sire公司,受到全美電台的青睞快速打進了美國市場,雖然音樂內容本身與前兩張專輯沒有不同,老美還是很願意接受這種與當時普遍流行的硬式搖滾不同而似是清新典雅的聲音。{I think of you}、{black flame}延續了前作短而動聽的單曲走向、高貴脫俗的聲樂與鋼琴表現則在十分鐘左右的{running hard}、{mother Russia}可充份享受到。值得一提的是{cold is being}聽到了熟悉的Albinoni名曲”adagio”(慢版)的旋律。75年與Royal Philharmonic的足跡踏遍了歐洲與美洲,renaissance第一次真正嘗到成功的果實。
Scheherazade& Other Stories(1975)再度可印證,縱觀她們的每張專輯除了唱片封套設計,歌曲名稱更經常直接以東歐、中亞、北非的風土文化為題。歌曲的行進與編排方式給當時前衛搖滾/民搖樂迷些異國情調或復古的新鮮感覺,在英美兩地有十分廣大的現場演唱樂迷群。這可以說是renaissance式美聲表現的高峰,就如E.L.P的Brain Salad Surgery與YES的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一樣野心與成果到達極致的獨特音樂美學。標題曲{Songs Of Scheherazade}是首長達二十四分鐘九個樂段包含前奏、愛的主題、間奏、賦格、尾聲的概念完整氣派萬鈞的傑作。改編於Rimsky-Korsakov的同名作品集而來,內容概略同於我們所熟知的天方夜譚,敘述波斯少女Scheherazade如何運用智慧逃過死劫並得到蘇丹的心。當年全曲在現場演出時與整個交響樂團合作伴以舞台設計與特殊效果以壯大聲勢。其餘的曲子當然也不簡單,{ocean gypsy}是Annie本人最喜愛的小品﹔{trip to the fair}仍保有樂團耐人尋味並以為招牌的演奏。隔年(1976)便發行雙專輯記錄在Carnegie Hall連續三天爆滿演出的實況,Annie重新詮釋{ashes are burning}並擴展成二十三分鐘的組曲有著令人心神盪漾的聲音魅力。
{1977--1983}接連數張銷受與樂評滿堂采的專輯後renaissance逐漸發覺在創作與題材上的瓶頸。七十年中後期開始有些曾引領風騷的前衛樂團改變了方向而流失原有樂迷﹔其它樂團則在punk與disco的夾擊下顯的欲振乏力,renaissance似乎屬於後者。神秘主義的詩詞與長大演繹篇章當然是其一貫的主題,有些人卻已經開始厭倦了。繼主唱Annie發行個人專輯後,Novella(1977)縱然依舊有{can you hear me}、{touching once}等試圖吸引前衛樂迷目光的作品,對於多數人而言已沒有新鮮感。A Song For All Season(1978)仍然有{northern lights}與專輯同名單曲在流行榜上取得不錯成績,但也被相當多樂迷指為對前衛/藝術變節,至於整張作品與Royal Philharmonic合作錄製就有人覺得是多餘的。就筆者個人來說,僅管已沒有新意,但就純粹單以歌曲也還是保持著不錯的水準。喜不喜歡則見人見智了。
Azure d'Or(1979)中{jekyll and hyde}是還不錯聽的中板民謠,其餘歌曲則揚棄了原先樂團賴以成名的藝術走向而以更流行的方式再出發。是年鍵盤手John Tout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演唱行程而求去另組同樣以鍵琴演奏著稱的Helicopters。Annie與Michael Dunford 曾短暫合組Nevada並參與一些小規模的演出。發行Camera Camera (1981)前大夥終於歸隊並帶來全新的鍵盤手與鼓手。面臨與前張專輯相同的窘境之下,人事變革帶來了與先前完全不同的聲音。或許是唱片公司亦轉變為旗下有The Police與REM的I.R.S發行政策緣故,主唱不再力求聲樂表現、歌曲長度也縮短更趨單曲發行考量,整體的感覺倒很像當時也很走紅的A.B.B.A。Time-Line(1983)亦是如此,Betty Thatcher終於與樂團理念不合離開。這兩張專輯從封套設計起就喪失了十年前樂團所給予樂迷的感覺。相較於同時間同樣經歷過連串改變以90125專輯的折衷妥協而成功復出的YES,renaissance的處境顯地有些尷尬。持平來說,John Camp寫的詞還不錯,new-wave與disco參雜ballad的輕柔樂風也挺討好,可就是少了什麼說不出來的東西。
{1983-- }很多人或許對八十年代以後的renaissance不感興趣了,1984年I.R.S也以唱片銷售不佳為由與之解約。Annie Haslam與其餘樂手們也分別開始找外快從事玩票的演出,其中Annie在巴西還有意想不到為數可觀的死忠樂迷。1990年擁有早期唱片板權的sire公司發行兩張Tales of 1001 Nights(1990)之一之二精選集,光就曲目來看可說是接觸這個樂團精粹的入門磚(筆者沒有這套合輯)。1997年則很高興地看到了眾多原始團員回歸,一同為七十年代末期未發行作品合輯Songs From Renaissance Days(1997)宣傳,唱片內頁裡Dunford則洋洋灑灑敘說了這個古董新組合的復出計劃(計劃成員好像還有來創立Electric Light Orchesta的Roy Wood)。這張唱片可視做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期優秀遺珠作品的精選,計有翻唱Paul Simon的{America}、融入民族音樂的{africa}、節奏明快的{body machine}、開宗明義點名這次重組目的的{no beginning no end}。
現在的renaissance在做什麼?照樂團官方網站的消息來看她們似乎正著手以高科技重新錄製她們十多年前較流行且較不滿意的樂曲,輔以更早期、辨識力強的編曲技巧期待能給新舊樂迷不大一樣的感覺,成品好像已經出來了我曾經在唱片行的架子上看到過名稱叫Days Of The Dreamer(2000)。Annie數年前罹患的乳癌也已經由努力獲得充份控制,現在正活躍於英美音樂圈中聽說還灌錄起鄉村歌曲來。或許我是個懷舊的人,仍然喜歡她們七十年代初期令人驚豔且回味不已的長篇鉅作﹔雖說好時光總是一去不復返,還是希望能於跨世紀後看到她們嶄新作品的演出。因為她們深具想像力的音符曾經給了筆者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永難忘卻的回憶,這份特殊的美麗情懷補捉了我那時的時光。
Clear your mind maybe you will findThat the past is still turningCircles sway echo yesterdayAshes burning ashes burning……THE END
註1:後來並在1975年發行同名專輯,是不錯的重搖滾專輯。但Keith於1976年在自家浴室練彈吉它時不幸遭電擊致命。
註2:Jane Relf等另組的Illusion七十年代中後期的兩張作品裡基本上延續著早期草創的樂風,古典音樂的影響更小,以流暢易聽的成人抒情搖滾的曲式出發。偶有長篇作品如[the revolutionary]、[candles are burning]嗅到早期前衛搖滾的氣息。這個團台灣有唱片公司側標代理,兩張合為一張但曲目排序與發行時間順序顛倒了。
註3:筆者還推薦另位同樣以美聲著名的女主唱Sandy Denny。她曾與Richard Thompson合組短命民搖搖滾團體Fairport Convention,後來開始個人事業,於1978年意外去世。較為人所知的跨刀演出是在Led Zeppelin的無名專輯的The Battle Of Evermore中擔任女聲演出。
註4:E.L.P作品中重新詮釋或採用古典音樂(主要是國民樂派)的就筆者身旁的專輯中就有俄國五人團的Mussorgsky、Prokofiev、美國的Aaron Copland、Alberto Ginastra、Bartok、Bach、捷克的Janacek…..等。
註5:Discography與發行年代如下(星號多寡為作者推薦程度)
RENAISSANCERenaissance (1969) ***
Illusion (recorded 1970,released 1974) ****
Prologue (1972) *****
Ashes Are Burning (1973) *****
Turn Of The Cards (1974) ****
Scheherezade and Other Stories (1975) *****
Live At Carnegie Hall (1976) ***
Novella (1977) **
A Song For All Seasons (1978) ***
Azure D'Or (1979) **
Camera Camera (1981) **
Time Line (1983) **
Tales Of 1001 Nights - Vol.1,Vol.2.(1990) *****
(only for beginners)Songs From Renaissance Days(1997) ****
Days Of The Dreamer(2000) ?
ILLUSIONMadonna Blue(recorded around 1978,released 2000 in Taiwan only) ***
註6:參考資料
a fabulous fanzine--- http://www.enteract.com/~nlights/index.htm
all music guide--- http://allmusic.com/
Gibraltar Encyclopedia of Prog Rock--- http://www.gepr.net/geprfram.htm
本文轉載自: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
Progressive/Art Rock Overview泛前衛/藝術搖滾概述
相關樂風: art rock(藝術搖滾)、progressive rock(前衛搖滾)、theatre rock(劇場搖滾)、space rock(空間搖滾)、classical rock(古典搖滾)、jazz-rock fusion(爵士搖滾、融合爵士樂)、pomp rock(華麗搖滾)、kraut rock(德國實驗搖滾)、neo prog(新前衛)、prog metal(前衛金屬)、post rock(後搖滾)
興起背景:
1.時代因素
2.消費型態
3.兼容並蓄的折衷主義
4.錄音技巧進步
5.唱片設計概念躍進
衰退原因:
1.時代因素
2.樂壇風氣
3.名詞混淆的折衷主義
4.發展已趨極致
5.早么的新前衛運動
形容prog正面屬性的十個詞彙abstract(抽象美學的)、ambitious(企圖強的)、conceptual(概念的)、conscious(意識型態的)、cosmic(宇宙論的)、dramatic (戲劇化的)、inspired(有創意的)、metaphorical(隱喻性的)、surrealistic(超現實的)、technical(科技的)
形容prog負面屬性的十個詞彙artistic(雕琢的)、bombastic(過於誇飾的)、cynic(犬儒的)、idealistic(空想的)、insensitive(無感情的)、paranoiac(偏執的)、self-absorbed(自我耽溺的)、self-indulgent(自我放縱的)、sour(冷僻的)、uninspired(無創意的)
筆者所認為的前衛/藝術搖滾是以六十年代末期英美搖滾樂團在作品理念的突破性與整體形象上延伸發展為主。在歐陸則以空間概念的實驗曲風另成一格,而後來都受到國民樂派與現代音樂的影響的音樂形式。我對它採取的概略定義:前代的art rock是採古典音樂與當代文學的元素、注重專輯概念的使用,代表團E.L.P、Renaissance;prog. rock則有融合爵士樂及迷幻搖滾的味道,注重即興效果與新聲音的開發,典型代表是Yes及King Crimson。這數十年當中樂評家與樂迷更依照地域、時間、樂風歸納了更多不同的樂團,與其它音樂類型同樣有松柏長青也有曇花一現的,有持批判態度的樂評指出所謂的前衛搖滾其實只是一種折衷而不精確的音樂表現方式,由於追求商業化與走火入魔而告失敗。我想,這或許說明了一些現象,但仍不應抹煞有才氣的音樂家對於音樂形式與內涵做不斷擴大與深化的努力,及其所獲致的成果。關鍵點仍在於音樂本身能否不斷地與時並進,不被新科技或新思維所淘汰。因為創新的觀念與理論學說同樣是一直可以被印證或欣賞,並不因為時間而失去其價值。
何謂前衛/藝術搖滾?什麼時候開始及何人定義的?每個人都沒有一致答案。比較令人信服的起點或許是The Beatles於1967年發表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因為它是所謂"概念專輯"的先驅。從歌詞內容來看從與標題同名曲(不再走紅的隱憂)到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無從宣洩的寂寥)、When I'm sixty four(對真愛的些許嘲諷)、最後實驗性質濃厚的終曲A day in life(無聊的一天發生的超幻覺偶發事件),隱約地串連起一幅景象描述害怕過時或孤獨的現代文明病症候群的產生。光從時代意義上就已無人能比,何況當時這是第一張在唱片封套上耗費大筆工夫的作品。音樂部份從直接了當的重搖滾到輕柔的散拍吟唱小品,最後來一個層層迫進的鋼琴音牆赫然結束。如經歷場眩目萬花筒般的音樂旅程,只不過內容的嚴肅性是讓人不敢直視的。
同年(1967)還有另一個成就非凡的作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香蕉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美國東岸同樣以音樂與概念的開創性獨領風騷。說他們是另類搖滾的先驅也罷,只有短短五年的存續期間,每個成員在未來音樂事業卻更有成就及地位。而相較英國的優雅或含蘊,VU毋寧以更寫實、更露骨地白色實驗噪音或黑色幽默歌詞拓展前衛藝術(Avant-garde)不同領域的空間。除了音樂的強大對比,Andy Warhol的先進美學概念或魅惑氣質的陰性定位(Lou Reed+Nico)替普普藝術與後女性主義運動帶來揮灑的園地。Frank Zappa與其率領的The Mothers of Invention不改以顛覆搞怪為職志,1967年發行的Freak Out!從簡單的R&B與doo-wop唱愚蠢的情歌發展到長篇且不協調的音樂拼貼隱喻個人對社會疏離的困境。証明搖滾樂能有很嚴肅的主題但更可以詼諧打渾的方式去體現,樂團本身龐雜支節毫無章法的組織卻又安於其中就是對國家機器作最深刻的譏諷。
還有很多証據顯示1967的確是前衛搖滾的元年。來自英國伯明罕的Moody Blues只由於一紙無心插柳的錄音室契約而從單純的R&B樂團成為交響樂與搖滾結合的先鋒。Days of future passed依據一天時間運行來推展曲目順序,更重要的是他們請來一個真正的交響樂團伴奏。Jimi Hendrix Experience首張專輯Are you experienced讓世人看到了原來吉它也有這樣彈法,耐心的話可以從裡面聽到您從來都不曾期望聽到的聲響。Procol Harum的首張專輯A Whiter Shade Of Pale邀請超現實主義色彩濃厚的詩人為其作品寫詞,原來搖滾也可以與文學結合。Jefferson Airplane嚴格來說不算前衛搖滾,但Surrealistic Pillow也算是定義了一家之言,迷幻搖滾重視即興演奏與舞台效果給後起之秀的前衛搖滾些許啟發。上述作品都發表於1967年。
1967年後,主要發基於英國,前衛(包括被別人認定或自己號稱)搖滾的風潮便一發不可收拾般地蔓延開。Yes是一個應該大書特書的好團,每個團員都有兩下子但來來去去的讓人難以掌握,不過仍以原團名延續了三十多年到現在聲名依舊不墜。King Crimson人員變動的敘述也長到可以出本專書,樂器從早期加入管樂器到絃樂器、鍵盤樂器,樂風從爵士到重金屬,態度從聲音的實驗到現在玩編曲結構。只要有靈魂人物Robert Fripp似乎也就夠了。Genesis在Peter Gabriel時期舞台效果興味十足,每回表演都會讓人大大驚喜,可惜的是大家時常忽略他們所創造出結構嚴謹、旋律美妙的音樂。來自Canterbury並引領當地的爵士+民謠+迷幻搖滾運動,Soft Machine或許是史上最被低估其影響力的爵士搖滾樂團。每張專輯都會有人事上的變動,但都具備著即興創造的風格與峰迴路轉的表現方式,其核心團員Robert Wyatt、Kevin Ayers現在仍被樂界敬重著。
merson, Lake and Palmer是三個成名的巨星所組成的超級團體,其翻奏國民樂派的作品相當受歡迎。Jethro Tull以藍調與硬式搖滾為根基,偏好高深玄妙的音樂概念,當然還有Ian Anderson頗具特色的長笛。Vander Graaff Generator也是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主角Peter Hammill戲劇性與富想像力的嗓音讓人印象深刻。Renaissance華麗的鋼琴演奏演奏加上女高音主唱Annie Haslam,有著與一般搖滾的陽剛氣息截然不同的風味。Gentle Giant則有著不受羈絆的流暢演奏功力與歇斯底里的英倫唱腔。Traffic創造出一種迷幻、英國傳統民俗音樂與爵士的綜合體。來自美洲大陸的樂團則不以冗長的演奏或高遠莫測的佈局取勝,而是在樂曲本身爆發力與巧思的結合。來自加拿大的勁爆三人組Rush預見了前衛金屬的誕生,美國的Kansas、Boston、Styx則意圖在藝術與商業取得折衷。
歐陸方面,尤其是德國,對於前衛搖滾也多有貢獻。所謂的Kraut Rock系樂團,如融入funky音樂元素的Can、有德意志velvet underground之稱的實驗噪音巨匠Faust、預見八十年代新浪漫鍵盤舞曲樂風的Kraftwerk、電子與環境音樂先驅Tangerine Dream。她們從早期合成樂器的摸索使用到混紡jazz與minimal編曲概念的自成一家,成為更後來後搖滾的啟蒙。還有幾個不是那麼主流的歐陸邊陲區其實也挺值得我們注意,如荷蘭出了一個大玩爵士與搖滾的純器樂團Focus、兼具女高音美聲與樂器音效實驗的Earth&Fire、和聲與編曲極像早期Yes的Kayak。比利時有偏哥德低調與極微主義的Univers Zero。法國有長篇擬交響樂曲化的演奏團體Fusion與其演化而來的Shylock、容納Soft Machine前團員同樣在玩融合爵士的的多國籍組合Gong。及由鼓手兼作曲家Christian Vander領軍,滲入Bartok、Stravinsky作曲精神與六十年代中期John Coltrane的即興揮灑,只有在現場演出才能見真章的傳奇團體Magma。眾多學院派的作曲家或多或少也從搖滾樂文化或前衛運動得到啟示,從七十年代起藉由其餘藝術表現型式(電影、劇場等)的相互碰撞中把前衛音樂增加了不同的可能性。也許不再稱為搖滾了,各種crossover林立、歌德美學再現、或強調簡約美學的極微主義(minimalism)使現有樂風越來越難以被歸類。後者有Mike Oldfield的Tubular Bells與Steve Reich的Music For 18 Musicians可做為標竿。
筆者還想說說另一個或許不大能稱之為前衛搖滾,但前衛樂迷都很喜歡把他列入討論範圍的,就是所謂主要與搖滾交融而成的融合樂(FUSION)。Miles Davis於六十年代末期發表數張融合爵士的典範專輯,試圖打破早期爵士的艱澀,它讓傳統爵士樂手明瞭了插了電的爵士也可以很有活力兼具創造性的。從那以後由Miles Davis Quartet出來的多名樂師就相繼開始了實驗之路。或許是由於爵士樂在經歷Be-Bop、Free-form等形式與內涵上的實驗後所必然的發展途徑,也可能是眾家好手投靠商業市場的變節表現。但我是一直相信前者存在的必然性的,至少在七十年代中晚期前,一群卓越的fusion演奏家前仆後繼找尋可能的發展方式。從樂風上可融合拉丁音樂與震天價響的搖滾,理性與感性兼備的Chick Corea與Return to Forever。與Jimi Hendrex齊名的吉他手John Mclaughlin,及其所領導大編制的Mahavishnu Orchestra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名字,從藍調搖滾到與交響樂團結合最後還加上了印度音樂。還有Weather Report,是all-star的演奏團體,也是與流行音符叩關的先鋒,不過早期專輯的開創性同樣令人著迷。其餘各家令人興奮的組合,如天才鼓手Tony Williams(甫於數年前過世)領導的Lifetime、擅長原音吉他的Larry Coryell(一家人都是音樂好手)的Eleventh House、來自奧勒岡州以融合世界音樂聞名的Oregon,都擅長表演出搖滾樂的活力與爵士樂的恬適。當然,還有絕佳的演奏技巧,都是喜歡特殊風格的搖滾樂迷不聽可惜的。
在亞洲,全球第二大單一國家經濟體的日本,也有一群人在創意與搞怪的分際上作出了不少新鮮的東西。在較主流的一方面,由細野晴臣、松本隆、鈴木茂等人創立的Happy End是第一支融合日本歌謠音色與西洋搖滾演奏的神奇組合﹔細野晴臣(Haruomi Hosono)接下來與林立夫、松任谷正隆等人成立以實驗搞笑為職志的不定組合Tin Pan Alley發行了一連串亞熱帶風情濃厚的放客爵士專輯。而後又與阪本龍一、高橋幸宏組成在創造深度與實驗雅量都僅次於Kraftwerk的電子三人行Yellow Magic Orchestra。細野單飛後的專輯風格更是琳瑯滿目,從八十年代替動畫電影源式物語配樂到九十年代轉型成Ambient、Techno舞曲,先驅地位無庸置疑。在代表異端的另方面,東京的另類廠牌P.S.F.專發重型迷幻噪音吵死人不償命的作品。她們不約而同地受到七十年代歐美Kraut Rock、Space Rock的影響,在封套設計與樂器使用上加入東方意境奇特詭密的氛圍,代表團有東方沙羅、High Rises、Acid Mothers Temple、Musica Transonic(南條麻人+河端一+吉田達也)。其他在西方已具知名度的極端恐怖噪音怪人有Ground Zero(大友良英)、Merzbow(秋田昌美)跟作品一籮筐的灰野敬二。
第一代前衛搖滾從六十年代中末期一群學院派樂手的嘗試到七十年代百家爭鳴,最後因龐克風潮崛起而式微。創意枯竭的原因也許存在,但就撇開單一樂團的長期表現來看,後繼一直有新秀試圖以創造為職志。或許定義的樂風變了,精神是不會改變的。筆者認為並不是因為這種樂風了無新意遭到唾棄而失去活力,而是彼時另一種對於音樂價值觀的反動所導致的。每一種樂風大抵上都有其生命週期,都是因當時社會潮流的轉變而造成一個階段的結束。這段十多年的發展期間有過許多實驗,不同新樂器的使用、各種融合曲風、樂曲結構的擴充、概念專輯的運用它曾帶給我們無數樂迷新觀念與新鮮感。所以他們也帶給繼起的音樂潮流創意的來源。
八十年代後老團Yes、Kansas、King Crimson、Pink Floyd仍繼續出專輯,若以縱的時間走向來看可能都沒辦法突破自己開拓新局了。以橫切面來看當時竄起所謂的新前衛Neo-progressive rock如IQ、Marillion、Pallas也紛紛出線短時間盛況再現彷彿是前衛王朝重生;九十年代至今的演進似乎告訴我們當時只是一時漣漪,現在貴為潮流的是把各種樂風的藩籬打破的可能性,再加以重組與拼貼(collage)。電子合成樂器、混音工程的運用(ambient or big beat or technno or trance)、新迷幻(neo-pschedelic)與無法做任何歸類乾脆安上個後搖滾(post rock)的標籤。只是,誰能保證世紀末的前衛潮流呢?我認為,前衛音樂不死,只是實驗手法與流行潮流的改變。僅管不是市場主流,他們大多也還亦步亦趨的向前行進。
筆者在最後想提到的是近幾年在前衛圈中前衛金屬(progressive metal)的興起,的確,可廣泛地融合各式不同樂風或賦予複雜概念的金屬作品是讓人感到期待的。在搖滾樂不再主導流行的今天,理論上應更曲高和寡的前衛金屬在世界各地反倒有為數不少的死忠樂迷。這些樂團多半離不開如Rush、Queen、Genesis等影響,但大都能創造出更具勁道的同時兼顧敘事結構的作品。更特別的是很多以地域別為特色的團體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本土的聲音在市場上佔一席之地,如中北歐、南歐、南美、東亞等迥異於傳統主流發源地的英美使得其金屬樂自成一格。多元文化角度的受重視是由於傳播媒介的發達與有形疆域的模糊化所造成的,這或許也映證了Marshall Mcluhan預測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觀念。當然長遠來看能否成氣候還得要看眾家樂團的表現了。
五十張代表性樂團/專輯
迷幻樂與先驅探索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Velvet Underground / Peel Slowly and See
Frank Zappa and Mothers of Invention / Freak Out!!
Procol Harum / A Whiter Shade of Pale
Moody Blues / Days of Future Passed The Who / Tommy
King Crimson /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
Pink Floyd / Dark Side of the Moon
精緻藝術與類型實驗(主流時期)
Yes / Close to the EdgeGenesis / 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nds
Jethro Tull / Aqualung
Renaissance / Prologue
Emerson, Lake, and Palmer / Picture at an Exhibition
Gentle Giant / Free Hand
Van Der Graaf Generator / The Quiet Zone Pleasure Dome
Roxy Music / For Your Pleasure
Alan Parsons Project /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德國新前衛搖滾運動(Kraut Rock)
Kraftwerk / Autobahn
Can / Tago MagoFaust / So far
Tangerine Dream / Dream Sequence
Ash Ra Tempel / Starring Rosi
Amon Duul / Psychedelic Underground
Popul Vuh / Hosianna Mantra
融合樂與爵士搖滾(Fusion)
Miles Davis / In a Silent Way
Eleventh House / Introducing Larry Coryell & The 11th House
Mahavishnu Orcestra / Inner Mounting Flame
Chick Corea / Return to Forever
Weather Report / Heavy Weather
Oregon / Crossing
歐陸采風 (希臘、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
Aphrodite's Child / 666
Premiata Forneria Marconi / Photos of Ghosts
Magma / MEKANOK DESTRUCTOW KOMMANDOH
Focus / Hamburger ConcertoFusioon / Minorisa
英倫迷幻與爵士綜合體(Canterbury Scene)
Soft Machine / Soft Machine
Gong / You
Hatfield and The North / The Rotter's Club
商業與口碑並陳的新前衛(八十年代)
Asia / Asia
Marilion / Script for a Jester's Tear
Kansas / The Best of Kansas
前衛金屬
Rush / 2112
Queensryche / Operation: Mindcrime
Dream Theater / Image & Words
日本前衛(搞怪南洋風情、電音舞曲、PSF究極噪音)
Tin Pan Alley / History
Yellow Magic Orchestra / YMO Complete Best
Musica Transonic with 灰野敬二 / Incubation
後搖滾
Tortoise / 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
Mogwai / Young Team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 Slow Riot for New Zero Kanada
本文轉載自: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