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發揚前衛搖滾的非靡靡之音--YES
發揚前衛搖滾的非靡靡之音--YES
林碩彥
在眾多震古爍今的英國搖滾樂團裡,YES顯然是個極不尋常的名字。嚴格來說它不算是英倫入侵(British Invasion)時期被定義的樂團,但在搖滾支流裡卻獨自佔有重要的啟蒙地位,可以說是所謂前衛搖滾體系中最迷人、卻也能代表其整體風格的優異組合。組成於六十年代末,初期以一種趨於硬式搖滾與民謠唱腔的型態出發,七十年代後為Emerson, Lake& Palmer的成功所影響於作品中漸次增加其音樂概念上的複雜度,無論在內容或長度上,甚至在編曲與樂器演奏的技巧與精確度上都到達了後世流行樂團難以企及的高峰。後世在評論早期前衛搖滾的發展時總不免提到YES與ELP,當然不可諱言的他們一定會有瑜亮情結的存在。他們各別已都是名震一時的巨星,加上有超高知名度的鍵盤手為號召,每次新唱片發行總難免會被拿出來比較。Rick Wakeman獨步於新創的新世紀曲風,以樂段氣氛整體烘托為主﹔Keith Emerson則擅長古典音樂(二十世紀以後作品)的改編與重新賦予時代新意,兩者對實驗各種合成樂器音效領域的拓展皆功不可沒。有趣的是,組團較早的YES七十年代初期受到ELP同名專輯的影響而由硬式搖滾走向概念專輯的路﹔兩團同樣在1971-72年達到其表演藝術的巔峰﹔73年一齊發行正反兩面評語兩極的長篇作品﹔開始有人認為前衛搖滾已走向無病呻吟、譁眾取寵的老調。兩團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後走的卻是不同的路了,當然這是後話。
時間在1968年。曾發行幾首不成功的單曲,想要在音樂事業上有所突破的Jon Anderson在酒吧碰到了彈奏貝斯的Chris Squire。除了對音樂都有崇高的理想外,也都很喜歡當時剛以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原聲帶展露頭角的雙人民搖組合Simon And Garfunkel。兩人就此決定在一起玩點什麼東西,有民搖般和諧雋永的旋律與合聲,也要傳統硬式搖滾直率樸實的流暢。他們經由召募找到了Tony Kaye (keyboard)、Peter Banks(guitars)、Bill Bruford(drums),純粹因簡短好記的緣故把團名取作YES。
當時是藍調搖滾團如Yardbirds、Cream風行英國樂界,而早期的YES與Deep Purple、The Nice(Keith Emerson短暫待過的團)的聲音而是以較迷幻且輕緩、輔以鍵盤樂器的烘托逐漸成為市場上受矚目的新興勢力。1969年4月在替Janis Joplin於Royal Albert Hall的暖場演出以精湛的技巧懾服了現場觀眾,著名搖滾樂DJJohn Peel並於節目中力捧。第一張同名專輯Yes(1969),流暢與簡單易記的旋律{looking around}配合了少數有古典音樂與space rock的影子{survival},不能算是一鳴驚人但也是個令人滿意的開始。1970年年中,經過團員不間斷的琢磨努力後Time And A Word(1970),依然不是石破天驚的表現,但卻有數首使人難以忘懷的單曲。標題曲{Time and a word}、{Dear father}是單純動聽的情歌,{Astral traveller}緊迫有力、{Then}則加入弦樂潤飾。前兩張專輯已積累一部份即將頃洩的音樂能量,代表YES的聲音已然定型,Squire的強力貝斯指法與Anderson優美的高音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樂團真正發揮能耐應該是從The Yes Album(1971)開始,Peter Banks離團而Steve Howe加入。Howe當時已是載譽多年的session player,其與Squire成為在默契上與技巧上都能匹配的組合。{Yours is no disgrace}強勁節奏,貝斯、風琴、吉它的競奏讓人大呼過癮,{Clap}是Howe現場演出以原音吉它為主的演奏曲。{Starship troopers}是YES生涯中第一部長篇分段落組曲,{I've seen all good people}前後半的情緒有極大的轉變。{Perpetual change}是演唱會的著名曲目。於北美巡迴演出時,Tony Kaye(雖然也是個稱職的鍵盤手)離開樂團而由大概是史上最出名與最具號召力的鍵盤奇才Rick Wakeman取代。Melody Maker曾以Tomorrow's superstar來期許,所謂的五虎將陣容Anderson、Bruford、Howe、Squire、Wakeman也正式確立(註1)。每個人都有學院派音樂基礎,且都對古典音樂與爵士樂有相當喜好,他們所能激盪出的成果是令人極感興趣的。
Fragile(1971),與前張專輯同年,在眾所期待下誕生。就樂評反應與商業成績而言都是張極為成功的傑作,對筆者而言反倒不是很能令我滿意的。整張專輯的錄製過程由於Wakeman尚未進入狀況而顯得有些急躁與草率,綵排到後製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每一首歌分別聽來又是那麼與眾不同,總讓人覺得如果再耗久一點的時間加以琢磨會更完美了。當然這張作品會備受讚譽的原因也可能在於每一首歌曲都準確地表達某一種特徵情境,配合美輪美奐的封套設計、supergroup的新鮮感都使Fragile列為不敗之地。九首歌分別顯現五個樂手無與倫比的技術水準與巧思,{Cans and Brahms}是Wakeman用各式的合成樂器模擬改編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樂章部份樂段,我喜歡拿來與Carlos Kleiber指揮的版本比較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樂趣。{We have heaven}把Anderson的聲音用混音方式層疊起來造成特殊效果。{Five percent for nothing}是Bruford十六小節旋律的個人秀。Squire的{The fish}內容也是貝斯教學的示範教材,YES很喜歡在現場以它為基調延伸出即興的東西。{Roundabout}是YES最成功的排行單曲之一,是前衛作曲也能引人入勝的代表。{South side of the sky},僅管有些被忽略,也是與{Long distance runaround}同樣動聽。{Heart of the sunrise}是專輯中最閃耀的一顆星,Anderson細膩的詩詞與唱腔帶給聽眾十分鐘美麗的想像。值得一提的是插畫家Roger Dean(註2)於Fragile起便長期與YES合作,他老兄擅長於超現實主義色彩濃厚的景色描寫與影像概念,在LP長唱片時期搜集每一張YES的唱片就像在收藏藝術品一樣。
筆者認為YES真正的巔峰期在於1972~~73年。Close To The Edge(1972)的確是前衛搖滾的指標。前張專輯情感上的不協調與不連貫被統一的音樂語言所取代,他們五個已不只是技巧純熟的工匠,而能創造出辨識度極高的經典作品。三首長曲子,分別不同主題,每首曲子內各樂段均有緊密連繫的概念。當年的長唱片同名標題曲{Close to the edge}便佔了整整一面,十八分鐘的長篇幻想曲是他們作品中筆者最喜愛的。由數十秒吉它模擬的大自然聲響開始接下帶入樂團就讓人沉迷,隨著樂曲的推近或獨奏或合奏聽者的內心不斷被他們所營造的聲響所吸引,Anderson的唱詞" I get up… I get down "很難有人不會被它所打動的。第二段如神啟似身處大教堂的風琴演奏觸動宗教信仰般的靈性感受,聽來竟會使人起雞皮疙瘩。{And you and I}有如置身原野被微風輕撫,YES在這首作品成功地做到以音符來敘景寫意,唱詞的韻腳也成了推展氣氛的工具,若能跟著樂曲行進心無旁騖地享受就會發覺確實是場音樂之旅。終曲{Siberian khatru}神秘隱諱的詞意伴隨西塔與大鍵琴的演奏,有著精彩且豐富的編曲。這次Roger Dean在文案冊子中跨頁插畫也是一大賣點,雲頂王國廣闊的鳥瞰奇景彷彿是烏托邦再現,總覺得與宮崎峻的動畫作品天空之城裡的王國"LAPUTA"概念上有異曲同工之效,應該是前者影響後者吧(註3)! Yessongs(1973)是一套能精確補捉當時各個樂手風華的現場實況,前幾張錄音室作品在這裡都有更延伸的表現。幾段炙熱的演出令人大呼過癮,聽聽新鼓手的表現(註4),還包括Wakeman個人專輯{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的片段。如果有了所有錄音室版本,這套演出專輯還是值得青睞的。
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1973),每個曾經深愛過前衛搖滾的樂迷對YES出版的這兩張一套雙專輯都會有著複雜的感情,筆者本身也不例外。有人說它是眾家前衛樂團老氣橫秋與自我耽溺的最佳示範,兩張唱片四面僅僅塞了四條歌、每首平均二十分鐘以上,內容上至天文下知地理搞的沒有人知道這個五個人到底想要表示啥訊息(或是根本就沒想要傳達任何訊息?)﹔一派人則是用前無古人後也不大可能有來者的心態來看,心悅誠服地恭推它為史上最具野心企圖最強概念最完整音樂性最嚴謹的經典傑作。的確,以內頁密密麻麻的文字說明與歌詞來看,樂團本身應該另外要出版個書冊來容納眾多試圖解釋這張作品的意象。依照Anderson的說法,亞洲巡迴時在東京演出前的空檔他看了本瑜珈修行者的自傳,被其學說廣闊無垠的包容度所震撼(註4)。決心想要以印度教四部包含宗教、建築、社會、藝術的聖典為主題構思可能的長篇作品,他希望作品本身可以含蓋宇宙間所有意念,結果花了半年的時間基本架構就出來了。第一樂章{The Revealing Science Of Gods}聽到交響曲的澎湃,描述檢視過去以得知真理的概念。第二樂章{The Remembering}較重氣氛營造,流動般鍵盤的聲響代表的樂念是知識與思想會經由時間遞延且欣欣向榮。第三樂章{The Ancient}有著音色實驗的風采,Howe的吉它演奏映襯人類各地古文明的瑰麗。終樂章{Ritual}是專輯內較為人所知的一段,生命儀式的過程是真愛與邪惡的永恒爭鬥。實在是抽象難以消化,風評也兩極(英國專輯排行榜倒是拿下第一名),Wakeman並於發行後不滿意整體評價而暫時離開樂團。宏觀來看,它肯定會在流行音樂史上佔有一小塊獨特的空間,畢竟以哲學與地理學為題入樂的二十世紀長篇幅樂曲著實不多,更何況是一個搖滾樂團。若要問個人意見,我也要看當時心情才能決定聽不聽的完整首(註5)。自己倒是很喜歡挑戰這種複雜的作品,否則也不會省吃簡用硬把Wagner的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整套抱回家了。
在這張爭議性強的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發表後,YES成員投入製作個人專輯使得樂團活動暫時停擺,來自瑞士的Patrick Moraz取代Wakeman的職務。三個月後Relayer(1974)發行,同樣是樂迷心中的瑰寶,編排跟Close to the Edge同樣一首超過二十分鐘長的搭配兩首相對較短的曲子。Moraz的演奏技巧無庸至疑的稱上水準,只是少了些Wakeman的誇示與炫技。歷時二十一分,筆者相當鍾愛的{The gates of delirium}帶聽者回顧古早前曾發生過的爭端與戰亂,能想像音樂節奏總是充滿速度與緊迫感,可能是YES音樂中重搖滾成分最濃的。{Sound chaser}再度展現YES過人的演繹功力,有咆哮爵士的感覺。{To be over}有婉約的東方風情。Yesterdays(1975)在趁熱時推出,主要是最早兩張Yes跟Time and a Word的回顧精選,加入了未曾在其它專輯出現但也出色的單曲。{America}原是Paul Simon的名曲,唱來幾乎認不出來原唱味道。或許這張Yesterdays最值得一提的是唱片封套惹人遐思的插畫,看不到臉的裸女仰倘在詭異的奇空中﹔另一面看到同樣忘了穿衣服的少男少女,男孩在噓尿、女孩若有所指地張開腿對他微笑….同年音樂記錄片電影Yesssongs公映,樂迷視之為年度盛事,樂評反應也很極端。同時每位團員的solo紛紛出版,其中Anderson的Olias of Sunhillow被認為是典型YES風格的傑作。
1976年Wakeman以合約樂師的身份重回YES,不久正式歸隊。Going for the One(1977)的發表被評為古典YES時期最後一張經典作品,論者認為自此以後YES就失去了些什麼東西,或許是樂思與野心吧。同名標題是很直接暢快熱力四射的單曲。{Turn of the century}有著簡約深邃的美感。{Parallels}証明Squire的才華。{Awaken}是集上述名曲為一身的傑作,大概是YES最受讚譽,且Anderson公開承認最喜歡的的作品之一。有close to the edge的架構、強而有力的樂器競奏、招牌優美的和聲,還有Wakeman令人心絖神馳的教堂管風琴演奏。Tormato (1978)是意料外樂評市場兩方不討好的作品,八首歌曲延續前張較短長度的單曲走向,樂風類似當時一連串剛掘起的新浪潮樂隊(new wave)。Anderson與Wakeman在難以突破現狀的困境下離開樂團,Drama(1980)便在原為迷幻團Buggles的Geoff Downes(keyboards)、Trevor Horn(vocals)的加入,沒有兩大支柱的YES讓人極不適應,也反應在銷售上。單就音樂來說其實已是不錯的,至少預告了他們八十年代的表現。歌曲長度縮短、內容較為平易近人,只不過少了Anderson的聲音就是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後,Squire與White認識來自南非的吉它手Trevor Rabin決定重新開始。後來更巧遇第一代鍵盤手Tony Kaye(還記得他嗎?),自此加上甫歸隊的Anderson成為新一代的力量。90125 (1983)專輯,雖然還是不怎麼對老樂迷的胃,但還是YES有史以來銷售成績最好的一張。由90125開始了一連串老前衛風潮的回歸,各大雜誌都著手有關老前衛與新前衛(neo-progressive rock)間起落的報導。也許是音樂環境使然,新的YES聽來與當時流行的new wave組合或多或少都有異曲同工之貌。{Changes}聽來跟來自美國的Kansas類似、{It can happen}幾個樂段處理上都有The Police的影子。{Owner of the lonely heart}是第一首(可能也是唯一)的英美排行冠軍單曲,當然節奏很新穎旋律也動聽,就是少了些他們以往高深幽冥的氣質。由於實在相當走紅,後來還發行了巡迴實況9012Live(1985)。Big Generator(1987)聽來與前作類似也缺乏了新鮮感,Andrerson無心於樂團而與好朋友希臘作曲家Vangelis合作音樂事宜。1989年,礙於唱片合約限制,Anderson找到了Bill Bruford與其它老一輩YES成員,以Anderson, Bruford, Wakeman, Howe為名發行同名專輯Anderson, Bruford, Wakeman, Howe(1989),有些樂迷覺得找回了熟悉的聲音。封套再度由睽違已久的Roger Dean繪製,還是有濃厚的出世色彩。專輯中較出色的如{Theme}、{Brother of Mine}、{Quartet}、{Order of the Universe}都是再度以組曲的長篇幅方式出現,而又帶有摩登的電子氣息,是不輸YES任何正規專輯精采程度的作品。
1991年,兩造人馬總共八個人,涵蓋各階段來來去去的團員,決定彼此捐棄成見合作發行專輯,內容以雙方之前就譜好的作品合併。Union(1991)是很多新舊樂迷引頸盼望的作品,僅管有人對它的缺乏主題感到失望。有趣的是Tony Levin與Bill Bruford還是九十年代King Crimson的團員,雙方樂念折衷的味道很濃厚,但應該還是值得一聽。{I Would Have Wait Forever}、{Lift Me Up}聽到YES依舊可以熱力搖滾的。{Saving My Heart}有福音詠唱似的合聲卻加上雷鬼的節奏。終曲{Look in the Light of What You're Searching For}有Levin極佳的貝斯彈奏。進入九十年代後YES相繼發行數套需所費不貲的精裝合輯,Talk(1994)的發表顯示了YES全新樂風的成熟表現。還是有人感覺不對,我倒是認為是1977年Going for the One後最佳的專輯。首先是Trevor Rabin的擔綱製作決定了這張專輯的基本風貌,Rabin用先進的麥金塔電腦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後製與混音,古典音樂元素與東方神秘色彩調性被簡潔流利、帶有科技特色的聲響所取代。再其次是專輯的內容往人世間的大愛著眼,從Anderson撰寫的辭與其九十年代強調環境與生態保育的個人專輯出版,YES開始不再以象牙塔般的宇宙論點,而以永生與輪迴信仰等觀念來推展故事。{The Calling}有強硬的重力節拍搭配多層合聲、{Real Love}簡單有力的吉它聲線、{I Am Waiting}有new age風格的抒情歌曲。{Where Will You Be}各式敲擊樂器的靈活運用不禁使人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影響。{Endless Dream}是專輯最後的長篇組曲,依然有電子搖滾的味道,樂曲編排讓人回想到十年前左右的YES。最後再以{The Calling}作結束首尾呼應,不錯的結尾。當然整張都很不錯,就是太被低估了。
接下來的YES著手於注重舞台聲光效果的現場演出,一套四張的The Keys to Ascension (1996)與隔年發行的Keys to Ascension 2(1997)便詳實記錄了在加州的San luis Oblispo一票難求的演出實況。裡面有新時期的音樂表現,除了早期名曲外還有數首未發行的珍貴單曲,美術設計也頗有看頭。Open Your Eyes(1997)僅管是守成之作在商業上沒有特別傑出成績,還是被死忠的樂迷所擁戴。千禧年前我們總算盼到The Ladder(1999),又有了新人事的變動,不變的是Roger Dean天馬行空般美輪美奐的插畫,畫工只見更細膩繁複。不過曾經製作過無數重搖滾唱片(Aerosmith、Bon Jovi)的製作人Bruice Fairbrairn卻在專輯完工前不久過世。但是他也算交出了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至少並不像他之前製作賣座唱片的態度。巡迴演出時合作的第二吉他手Billy Sherwood在這邊較看不出表現。新鍵盤手Igor Khoroshev不同於Wakeman往常在專輯中的主導地位,在樂曲中以氣氛烘托為主。{Homeworld}原先是為同名的電腦遊戲所構想,典型的YES Style搖滾曲,Anderson嗓音還是那麼令人激賞,結束前的合聲與原音吉他撥奏是最美的部分。{Lighting Strike}加入了管樂部份有著著南洋加勒比海的活力、{If Only You Know}是Anderson寫給太太柔美的抒情歌謠、{To Be Alive}有流暢易記的旋律、{Finally}感受Howe拉奏小提琴的炫技、{Face to Face}強勁的貝斯旋律線聽者好像置身於舞廳隨意擺動中。九分多鐘的{New Language}有著傑出的音樂編排,讓六個團員都有機會發揮才能。日本版的限量發行還送一小片精美的單曲唱片紀錄著某場現場演出。這張專輯有些懷舊、少點前衛,當然其餘豐富的音樂元素仍等著新舊樂迷有機會來接觸它。
"我們之所以重組不是因為合約而演出,而是希望在音樂上也能不斷前進",Jon Anderson老神在在地這樣講。YES算是夠資深的樂團(別忘了當年他們組團時Beatles要再兩年才解散),走過七十年代前衛搖滾的耕耘與全盛時期,到八十年代時不我予的尷尬,九十年代終於有著成熟與自信的老將風範。他們雖然未曾定義任何樂風而成為一派之言,但由於超強的實力以致現在仍是備受尊寵的。看看現在,同期的經典組合Genesis新主唱新專輯令人失望的表現、E.L.P純粹因為商業合約而回歸但也交不出張像樣的作品。在跨越新世紀的關口,的確,撇開過往輝煌的成就與地位,我們都很好奇YES下一步將會帶我們到哪裡。在跨越二十世紀的當口,應該很珍惜有這樣深入人心的好樂團了。
2000/10/10
註1:這個超級樂團的每一位仁兄似乎都是身懷絕技,每個都有個人專輯的出版。就拿Rick Wakeman來說就至少出過二十張專輯,而且每張幾乎都是氣勢龐大且動不動就與經典文學相關連的作品。比較出名的是{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地心歷險記)、{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king Arthur and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亞瑟王與圓桌武士們的神話與傳說)。Bill Bruford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本人就有很多表演經驗而且待過的大團如YES、King Crimson、Genesis、UK都是經典的名字,還自組過Bruford與Earthworks融合爵士與搖滾的個人化專輯。
註2:Roger Dean也替其它有相同旨趣的前衛/藝術搖滾團從事封套設計,堪稱影響力最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筆者曾在幾個有賣外文出版品的書店翻到過一兩本有關或專文介紹的書籍,八開大且圖文並茂只是因為價格看不下去而忍痛割愛了。
註3:其實深入的探討,兩位藝術家亦常以航空器或飛行為人類最原始的想望為題衍生出作品。如Dean替YES操刀的大部份專輯,與宮崎峻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龍貓、紅豬、心之谷等等都看到了此偏好。
註4:Close to the edge專輯發行後Bill Bruford離團加入King Crimson,由曾效力John Lennon及Yoko Ono專屬樂師的Alan White替補。相較起來前任鼓手,新鼓手更著眼於力道的發揮上。
註5:原文參照專輯內頁,這名印度教大師英文譯名為Paramhanza Yoganada,書名為{Autobiography of a Yogi},小弟才疏學淺尚祈各方精通印度教義的前輩不吝指正。
註6:若看倌有興趣,我還可推荐其它讓人有些傷腦筋卻著實不錯且值得一試的作品。Deep Purple的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E.L.P的Works vol I、Genesis的The Lamb Lies Down On The Broadway、Pink Floyd的Meddle、The Who的Quadrophenia及King Crimson的所有專輯。(僅代表個人意見)
註7:樂團專輯年表與私房推薦 (星號代表作者推薦程度)
Yes (1969) **
Time and a Word (1970) ***
The Yes Album (1971) ****
Fragile (1971) ****
Close to the Edge (1972) *****
Yessongs (1973) ****
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 (1973) *****
Relayer (1974) *****
Yesterdays (1975) ***
Going for the One (1977) ****
Tormato (1978) **
Drama (1980) *
Yesshows (1980) ?
Classic Yes (1981) ?
90125 (1983) ****
9012Live (1985) ?
Big Generator (1987) **
Anderson, Bruford, Wakeman, Howe (1989) ****
Union (1991) ***
Yesyears (1991, box set) ?
Yesstory (1992) ?
Highlights: The Very Best of Yes (1993) ****
(for beginners)Talk (1994) ****
The Keys to Ascension (1996) ***
Keys to Ascension 2 (1997) ***
Open Your Eyes (1997) ?
Something's Coming (1998) ?
The Ladder (1999) ****
本文轉載自: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